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ISSN 1001-9154 CN 51-1097/G8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笔谈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鲍明晓
    2025 (1):  6-11. 
    摘要 ( 21 )   PDF(532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坚持法治思维,进一步完善体育治理体系
    马宏俊
    2025 (1):  12-16. 
    摘要 ( 18 )   PDF(548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人文社会学
    公共服务升级背景下智慧社区体育治理效能研究——温州智慧百姓健身房的案例分析
    王宏江, 陈志钢, 庄子琛, 张飞, 周陈健, 江岑
    2025 (1):  17-24,60.  doi: 10.15942/j.jcsu.2025.01.02
    摘要 ( 41 )   PDF(994KB) ( 14 )  
    智慧百姓健身房是公共服务升级背景下智慧社区治理数字化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赋能基层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的迫切需要。研究综合案例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温州智慧社区体育治理实践进行调查,发现:智慧百姓健身房加速了政府服务功能的转型,增强了企业参与体育治理的积极性,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呈现出良好的治理效能。本研究据此提出智慧社区体育的定义,并针对典型案例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效能提升的对策:充分发挥地区治理优势,规避技术失灵;多元治理主体高效联动,变碎片为协同;强化居民参与治理意识,激发内生力量;坚持制度创新,完善监督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型体育赛事适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规制路径——以智能视频监控为例
    黎浩田, 李茵晖
    2025 (1):  25-33.  doi: 10.15942/j.jcsu.2024.01.03
    摘要 ( 40 )   PDF(594KB) ( 16 )  
    人工智能技术在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中应用于安保监控引发了人们对数据隐私、算法歧视等风险的广泛担忧。针对现行数字领域立法规制此类行为的局限性,有必要反思当下基于风险预防和基于分层治理的人工智能技术规制路径。对于体育赛事场馆中的智能视频监控,应当将规制焦点从预先定义风险转移至系统监测风险上来,将规制重心从模型分层治理推进至要素分阶规制的路径上来。针对大型体育赛事智能视频监控的全生命周期构设“预训练-微调及部署”的分阶规制机制:在预训练中的数据处理阶段,坚持标识数据和去标识数据二分法,动态完善关涉国家、企业和个人权益的类型清单,基于数据重要程度和去标识化程度对重新识别概率进行动态评估和信息披露。在预训练中的算法设计和模型开发阶段,构建与管理风险、监测严重事件、执行模型评估和对抗性测试相关的义务。在微调及部署阶段,对智能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分类分流、自动预警预测、自动取证固证的功能区分,并构设相应的算法审计、算法备案、公开和解释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检视及其纾解探径
    覃立, 刘青, 尹志华
    2025 (1):  34-41.  doi: 10.15942/j.jcsu.2025.01.04
    摘要 ( 32 )   PDF(669KB) ( 12 )  
    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风险与国际应对,研究从5个方面归纳了体育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复杂性与特殊性:(1)体育学科涵盖范围的广泛性;(2)体育场景应用的先行性;(3)各项目与体育不同二级学科的侧重性;(4)技术推广与教育普及的挑战性;(5)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的特殊性。以《人工智能伦理:议题与倡议》报告为依据,研究对体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机制进行了提炼:(1)健身(健康)隐私数据泄露引发安全风险;(2)决策过程透明度低引发体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缺失风险;(3)权责不清引发体育活动中的追责困境;(4)算法歧视导致体育活动参与者被标签化;(5)智能技术滥用或恶用造成不平等竞争风险。研究认为,可从4个方面探索体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纾解路径:(1)加强系统谋划与顶层设计;(2)共创体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的跨学科平台;(3)构建“防”“建”“管”三层风险应对体系;(4)加强体育行业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教育与培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国体育法治发展简述
    袁钢, 胡子靖
    2025 (1):  42-52.  doi: 10.15942/j.jcsu.2025.01.05
    摘要 ( 34 )   PDF(647KB) ( 12 )  
    1949年以来,我国体育法治历经了从无到有、艰难行进,直至长足进步的历程。体育政策制定过程渐趋法治化,体育政策旨要也逐渐上升为法律文本,成为体育法律规范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行政领域内部改革不断加深,行政理念的转换指引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体育执法走向了标准化与规范化;体育纠纷解决机制逐步形成并向多元化、国际化进发,体育法治宣传有序推进,法治理念与体育实践交互渗透,法治追求从形式合法正向实质向度延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推动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法》“竞技体育”章修订的若干重点问题探析
    宋雅馨
    2025 (1):  53-60.  doi: 10.15942/j.jcsu.2025.01.06
    摘要 ( 32 )   PDF(554KB) ( 14 )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体育法》也专章规定了竞技体育的内容。在《体育法》的全面修订中,竞技体育部分有诸多亮点,体现了立法的民主性与科学性,立法进步显而易见。我国计划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下的职业体育,运动员权利的保障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些问题交织并构成“竞技体育”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成为文章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制度评价的对象。在《体育法》修订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法律条文建议稿版本,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的修法文本无疑是权威的和有代表性的。文章以这两个修法文本作为与新旧《体育法》比较研究的基础,以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职业体育发展、运动员权利保障、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内容,以多个法律文本的比较为研究视角和方法,提炼“竞技体育”一章修法的主要问题,评析相关的政策嬗变和法律的制度构建,探讨新修订的《体育法》的立法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教育
    国际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现状、研究动态、中国镜鉴
    陶小娟, 汪晓赞, 高海利, 李敏, 吴世军, 陶玉流, 李卫东
    2025 (1):  61-75.  doi: 10.15942/j.jcsu.2025.01.07
    摘要 ( 35 )   PDF(1387KB) ( 16 )  
    学龄前儿童处于“身体素养之旅”的开端,因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特殊性,许多能力的发展尚未成熟,其身体素养的培养迥异于青少年、成人群体,因此亟需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各发达国家尤为重视国民“身体素养之旅”第一站的发展,开展了诸多专业有效的行动。与此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发展还存在差距。本研究从“身体素养”起源着手,系统梳理了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丹麦、中国等世界6国4洲政府及相关学术团体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发展现状,并紧随国际学术交流互鉴的潮流,全方位探察该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与动态。在此基础上,萃取国际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和研究的先进经验并提供中国镜鉴,以此为新时代中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和研究提供世界启示:(1)加强政府对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宏观指导和监管投入;(2)重视家长作用并尽早实施基于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综合干预行动;(3)加强对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构成要素的科学遴选及其体系构建;(4)尽早研发基于学龄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身体素养框架和课程干预方案;(5)尽快探索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测评工具的科学开发;(6)积极采用数字技术促成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幼儿传统体育游戏发展的时代诉求、运行逻辑与推进路径
    童甜甜, 汪晓赞, 张艳平, 张矛矛
    2025 (1):  76-83,106.  doi: 10.15942/j.jcsu.2025.01.08
    摘要 ( 39 )   PDF(1041KB) ( 15 )  
    发展幼儿传统体育游戏是践行学前教育改革,加强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幼儿传统体育游戏是融传统体育文化与社会生态环境为一体的娱乐性体育活动。研究认为,传统体育游戏与传统体育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传统体育游戏的运行遵循身心发展逻辑、文化发展逻辑和系统发展逻辑,发展传统体育游戏能够丰富幼儿体育的文化内涵,营造积极的幼儿体育生态环境,促进幼儿身心整体和谐发展。研究提出: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坚定国家与儿童并重的发展立场;激发社会多方活力,创设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发展环境;筑牢本土课程建设,打造“传统体育+”游戏教学模式;聚焦教师质量发展,确立幼儿师资体育专业化培训思路;革新教学评价理念,健全方法——形式——主体的评价举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园、社、家”资源整合赋能幼儿足球教育的实践与创新——基于“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系统平台”的典型范本分析
    张晓刚, 田建强, 丁显明
    2025 (1):  84-94.  doi: 10.15942/j.jcsu.2025.01.09
    摘要 ( 27 )   PDF(754KB) ( 15 )  
    文章以“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系统平台”为典型范本,采用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和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对平台所呈现的资源整合创新思路、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平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源管理系统,初步发挥了资源整合的效益,但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需进一步创新。研究认为:(1)主体协同共生是“政、园、社、家”资源整合赋能幼儿足球教育创新的前提条件,包括共生主体连接、共生主体互动、共生主体互惠;(2)资源集成管理是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行动方式,包括资源识别与交互、资源流动与配置、资源评估与优化;(3)数字技术赋能作为中介条件,在理念重塑、组织重构和平台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4)服务绩效提升是资源整合创新的目标结果,伙伴关系融洽度、服务质量满意度、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是衡量“政、园、社、家”资源整合赋能幼儿足球教育创新效益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深度学习:意涵、过程模型与设计框架
    王芦英, 朱伟强, 宁建立
    2025 (1):  95-106.  doi: 10.15942/j.jcsu.2024.10.24
    摘要 ( 34 )   PDF(751KB) ( 14 )  
    中国梦的实现,体育“育全人”功能不容失效。研究以体育如何最大化实现“育全人”功能为立足点,聚焦当前课堂上教师教与学生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借鉴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体育深度学习:有赖个体全维度自主深度、持久的协同互促主要内涵;身体主动投入、积增的愉悦感、持续注意力、元认知能力、“前馈引领-反馈协同”的有效反馈五大基本特征;迁移、合作、解决复杂问题、创造4大高阶能力。依据体育深度学习内在运作逻辑,建构体育深度学习的过程模型,提出体育深度学习的设计框架、环境特征,与基于系统思维的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转化路径。对体育如何有效摆脱学习结果低阶、教师产出低效、课程功能失效的桎梏作出理论回应并提供实践引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资本驱动中小学体育教师知识共享的机理、困境与进路
    刘雨欣, 陶玉流, 吴相雷, 何萍, 王越
    2025 (1):  107-114,127.  doi: 10.15942/j.jcsu.2025.01.10
    摘要 ( 38 )   PDF(1221KB) ( 16 )  
    社会资本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促进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融合互嵌是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社会资本与体育教师知识共享间存在的逻辑关联以及作用机理展开探讨,认为:以信任、认知、网络、规范为核心要素的社会资本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知识共享发挥着赋能效应、融通效应、增值效应、普惠效应。然而,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信任缺失,共享意愿与能力难以提高;认知桎梏,共享理念与行为深陷泥淖;联结松散,共享深度与广度备受掣肘;规范乏力,共享效果与质量无法保障。据此,提出实践进路:创设“普遍信任”的文化空间,孕育共享机遇;夯实“内外联合”的资本积累,优化能力培育;健全“数字赋能”的学习网络,打造共享平台;强化“协同融通”的互惠规范,保障共享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史与体育文化
    美国舞蹈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百年共生发展研究
    胡曦, 毕鑫, 陈芳, 李芳
    2025 (1):  115-127.  doi: 10.15942/j.jcsu.2025.01.11
    摘要 ( 29 )   PDF(897KB) ( 19 )  
    美国舞蹈教育深深植根于体育教育,100多年来,无论是在高等学校还是中小学,舞蹈教育与体育教育一直相互依存、斗争妥协,体现出“共生效应”。文章基于社会共生论的视角,从共同的身体活动形式起源,到舞蹈高等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发端、脱离与新联系的建立,再到中小学舞蹈教育和体育教育的“体艺融合”历史与现实,系统梳理了美国舞蹈教育和体育教育百年共生的历程。高等教育中舞蹈类专业课程的设置、舞蹈类跨学科专业的开设以及中小学舞蹈教育与体育教育的“体艺融合”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图绘女性体育:近代报刊中女性体育的视觉建构与修辞实践
    俞鹏飞, 杨成波
    2025 (1):  128-138.  doi: 10.15942/j.jcsu.2025.01.12
    摘要 ( 20 )   PDF(3604KB) ( 15 )  
    近代以来中国女性对体育的态度及实践发生了巨变,报刊是这一转变的见证者和推动者。考察近代女性体育的观念变迁和具体变化,离不开报刊图像让其得以“可见”和“认同”。文章通过对《良友》和《勤奋体育月报》的图像分析发现:报刊图像塑造出女性的运动健康美、竞赛风采和时尚体育3种话语。同时,在消费主义和民族主义浪潮下,图像又建构了中西冲突、男女有别和摩登女性3种批判性视觉话语。最后,在图像框架、身体标出和文化意象等视觉修辞方式中,营造良好舆论基础,实现公众对女性体育的“认可”,进而完成女性体育现代性的图像建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训练与人体科学
    协同推进体医融合:SFIC理论视角下澳大利亚运动转诊的履践经验与启示
    李利强, 吴进, 汪晓赞
    2025 (1):  139-146.  doi: 10.15942/j.jcsu.2025.01.14
    摘要 ( 28 )   PDF(1351KB) ( 16 )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日益突出的慢性病高发风险,我国在主动健康背景提出了体医融合的战略性举措。运动转诊计划(Physical Activity Referral Schemes, PARS)作为国际上体育和医疗融合发展的现实案例,在澳大利亚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SFIC理论模型作为协同治理领域的经典理论,由初始条件S(Starting Conditions)、催化领导F(Facilitative Leadership)、制度设计I(Institutional Design)和协同过程C(Collaborative Process)4部分组成。文章基于SFIC理论分析模型,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系统探究了澳大利亚运动转诊的发展实践与协同架构。研究发现:极力推促共识达成与资源的协调整合、紧抓全科的运动转诊引领机制、完备的运动转诊保障与制度设计、清晰的转诊协作流程与信息平台构建,是澳大利亚从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四方面推进运动转诊实施的关键。研究认为:中国可从增进理念和行动认同,增进政府和市场协同参与,促进全方位制度保障及创新化实施,建立现代化诊疗流程与信息平台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实施,协同推进体医融合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疲劳对举重运动员运动动机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保护效应
    尚尧, 解浩东, 杨世勇
    2025 (1):  147-153,162.  doi: 10.15942/j.jcsu.2025.01.13
    摘要 ( 32 )   PDF(1003KB) ( 14 )  
    “疲劳—适应—再疲劳—再适应”,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必经的适应性过程,在此过程中,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控制。以往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可能在心理疲劳对运动动机的负面影响中发挥保护效应。文章旨在通过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厘清举重运动员领悟社会支持作用于心理疲劳影响运动动机的具体方式。研究发现,心理疲劳能够负向预测举重运动员运动动机;在心理疲劳对举重运动员运动动机的负向影响中,领悟社会支持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在心理疲劳与举重运动员运动动机间不具备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在心理疲劳影响运动动机中具有保护效应,强调了举重运动员在经历“疲劳—适应—再疲劳—再适应”过程中领悟社会支持的价值,教练员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举重运动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发挥其保护效应,使运动员运动动机得以维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秀男子单打网球运动员不同类型场地比赛的技战术关键指标研究
    刘畅, 侯会生, 王怡雪, 蒋丽萍
    2025 (1):  154-162.  doi: 10.15942/j.jcsu.2025.01.15
    摘要 ( 22 )   PDF(557KB) ( 11 )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7—2021年210场网球“四大满贯”以及大师赛的比赛录像(硬地、红土、草地各70场)进行数据分析,并引入关键表现指标理论体系,建立判别函数模型,找出运动员在不同类型场地比赛时影响比赛胜负的技战术关键表现指标。结果:不同类型场地中,影响比赛胜负的技战术关键表现指标模型分别是Y(硬地场)=-12.00+10.73×接发球得分率+8.74×一发得分率+4.15×二发得分率;Y(红土场)=-13.26+13.67×接发球得分率+7.53×一发得分率+5.68×制胜分与非受迫性失误比值(W/U);Y(草地场)=-9.63+10.27×接发球得分率+4.70×二发得分率+4.95×网前得分率;模型的Wilks’ lambad统计量依次为0.40、0.31、0.45,X2值依次为124.93、136.43、74.58,P值均小于0.05。结论:硬地场技战术关键表现指标包括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和接发球得分率;红土场技战术关键表现指标包括一发得分率、制胜分与非受迫性失误比和接发球得分率;草地场技战术关键表现指标包括网前得分率、二发得分率和接发球得分率。不同场地比赛中接发球得分率始终是对比赛结果影响力最大的技战术关键表现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地址:中国 · 四川省成都市体院路2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095371 E-mail:cdtyxb1960@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