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4-08-19)[2024-01-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408/t20140819_174307.html. [2]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09-30)[2024-01-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4-01-08].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4] 毛振明,李海燕,邱丽玲,等.体育教师地位之殇与解决之策:对全面深化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建言(之一)[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4):327-330. [5]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1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851. [6] 汤可敬译注.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 [7] 邓祯钰,易凯谕,钟志贤.卓越教师特征画像研究:质性分析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22(5):64-75. [8] 穆勒著.郭大力译. 穆勒经济学原理[M].上海: 世界書局出版社,1936:361. [9] 寿振黄.悼念陈桢教授[J].动物学报,1957,9(4):267-268. [10] 余秉全.大学教学质量的鉴定和评述[J].外国教育动态,1988(2):28-32. [11] 刘剑玲.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观照[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67-73. [12] 张万祥,万玮.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序1. [13] 卢新伟,程天君.“卓越教师”话语:流变·分殊·融合[J].教育学报,2020,16(4):46-53. [14] 罗小娟.柏格森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卓越教师卓越性阐释[J].现代大学教育,2016(4):12-18. [15]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2021年版)[EB/OL].(2021-12-20) [2024-01-08].https://teacherstandards.cn/teacherstandards/. [16] 张桂.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取向与价值内涵[J].教师教育学报,2015,2(3):19-26. [17] 毛振明.漫谈什么是好的体育教师[J].体育教学,2003(1):7-8. [18] 潘绍伟. 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小学体育教师[J].体育教学, 2017, 37(7):12-14. [19] 张和平,谭娟,何素艳.优秀体育教师维度、概念模型与评价体系:基于学生视角的质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10):86-92,100. [20] 袁鸿祥.中小学体育名师发展的困境、路径与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5(9):163-167. [21] 李阳,赵刚.论我国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迷失与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9):117-126,147. [22] 尹志华,刘皓晖,闫铭卓,等.有效教学的知识基础:体育教师应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院士Phillip Ward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23,44(3):23-33. [23] 张志斌.体育教师污名化的成因、逻辑与自我救赎[J].体育与科学,2020,41(3):66-71. [24] 王先茂,凌晨,董国永,等.污名化背景下优秀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与启示[J].体育学研究,2021,35(6):25-33. [25] 路云亭.中国体育人的“原罪”身份——基于文化学原理的中国武人后裔生存处境考察[J].民俗研究,2017(4):127-136,160. [26] 苏栎.“武夫”词义及其演变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61-63,66. [27] 潘建芬.我国体育教师称谓的历史演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2):189-192. [28] 王建,唐炎.我国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演变历程、特征与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4):98-104. [29] 季浏,马德浩.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回顾与前瞻[J].体育学研究,2018,1(5):1-11. [30] 薛鹏飞,曹景川.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3):112-118,128. [31] 孙科,杨帆,朱天宇,等.论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5):38-46. [32] 潘凌云,王健.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审思[J].体育科学,2019,39(5):13-25. [33] 专家建议文化课“做减法”—学校体育改革须对症下药[EB/OL].(2016-05-09)[2024-0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605/t20160509_242554.html. [34] 杨韵.被“应试”捆绑的体育:对学校体育发展困境的反思与批判[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5):62-66. [35] 尹志华,刘皓晖,侯士瑞,等.核心素养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应对——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分析[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4):1-9,95. [36] 周登嵩,张惊涛.论体育名师的标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9-16. [37] 王佃娥,杜发强,赵保丽.特级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特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10-14. [38] 周建新,王瑶.基于扎根理论的浙江中小学体育名师专业素养探索[J].体育学刊,2019,26(2):113-117. [39] 何劲鹏.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17,24(2):91-95. [40] 王颖华.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4):92-99. [41]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s: Physical Education Standards[EB/OL]. (2021-09)[2023-11- 30]. https://www.nbpts.org/wp-content/uploads/2021/09/ECYA-PE.pdf. [42] 潘健.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焦点问题及对策研讨[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4):21-27. [43] 魏德样,王健,董国永.我国体育特级教师成长动力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67-72. [44] 林丹,王子凡,胡静.“经师”与“人师”统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难点[J].现代教育管理,2024(1):96-105. [45] 李晓,饶从满.比较视野下的教师专业标准研制与实施[J].外国教育研究,2021,48(8):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