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ISSN 1001-9154 CN 51-1097/G8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体育社会学
    体育型构社会学型构分析框架研究
    王松, 阿柔娜, 郭振, 刘波
    2024 (2):  1-8.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1
    摘要 ( 345 )   PDF(1254KB) ( 1359 )  
    作为知识共同体的体育型构社会学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做出巨大的学科贡献。以研究议题的方式开展体育型构社会学的学术叙事,旨在汲汲于体育型构社会学的引介与转译研究,从而更新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埃利亚斯建立起以“型构”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及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分析框架,如体育化与文明的进程、游戏模型与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投入—超脱等,足以体现出体育型构社会学型构分析框架的创新意义。在此研究范式下,体育型构社会学未来应用潜力还表现在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流动以及体育与技术三个方面的研究议题上。这为中国体育社会学带来一定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忧与消解: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时空社会学审视
    吴进, 杨宇航, 李利强, 孙有平
    2024 (2):  9-15.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2
    摘要 ( 336 )   PDF(1270KB) ( 1387 )  
    从时空社会学理论视角,对当前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问题进行审视。研究认为,身体活动发生的学校、家庭以及社区场域分别具有体育课程时间结构逐渐清晰、代际互动时间叠合显现、建成环境空间重塑加快的时空现象。价值观偏颇引发时间饥荒、发展不平衡导致空间分异、数字化浪潮催生时空延伸、集约化趋势加剧时空压缩是身体活动式微的时空隐忧。基于此,提出消解与调适路径:以权力时空调适提高整体性治理效能、以信息时空调适推动智能化发展、以关系时空调适建立人际支持共同体、以心理时空调适增强个体内驱力、以生命时空调适培养主动健康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足球运动文化
    世界优秀足球运动员跨国流动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孙健
    2024 (2):  16-25.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3
    摘要 ( 329 )   PDF(1284KB) ( 1333 )  
    世界优秀足球运动员的跨国流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体育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为对这一体育现象有更确切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为中国足球未来发展方略制定提供参考,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首次以近4届世界杯参赛运动员的跨国流动为研究对象,即对第18—21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参赛运动员工作属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第18—21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总计有1 835名球员实现了跨国流动,其中在英格兰、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这5个国家(地区)的球员数量最多,共计1 159人,占实现跨国流动球员总数的63.16%,世界足球人才“欧洲聚集”尤其是“欧洲五大联赛聚集”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研究结论认为,影响世界优秀足球运动员跨国流动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历史文化因素、政策因素、个人因素等,但本质上是经济因素在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裁量规范性水平的实证研究:以球员在比赛中违纪为例
    傅启浩, 曹金容
    2024 (2):  26-33.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4
    摘要 ( 300 )   PDF(1288KB) ( 1279 )  
    《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使用至今已基本实现了文本的规范性,需要进一步关注其应用过程中的裁量规范性。通过对裁量原则、裁量程序和裁量情节三方面的现实考量,选取了裁量过程中的14个影响因素,并以2011—2023年间球员在比赛中违纪的568个案例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裁量规范性水平整体较好,但存在引用条款不恰当、理论与实际不统一、计算方式不严谨、文本更新不及时及疑似不规范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裁量规范性水平,建议从实现教育功能、明晰条款适用、规制裁量权行使3个方面加以改进,通过规范行使体育协会管理职能为中国足球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中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基于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视角
    薄腾飞, 雷艳云
    2024 (2):  34-41.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5
    摘要 ( 297 )   PDF(1245KB) ( 1357 )  
    为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幸福感”“获得感”。文章在熵权法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行量化评估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非参数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探析全国及东、中、西部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β收敛特征。研究认为:(1)从绝对差异看,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表现出供给水平提升和绝对差异减小的趋同特征;(2)从相对差异看,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均等化程度均有显著提高,各区域内的均等化程度依次为西部>东部>中部区域,各区域间的均等化程度依次为中-西部>东-西部>东-中部区域。(3)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均存在显著的β收敛特征,供给弱势地区呈现明显的“追赶”态势,各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步趋于同一稳态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概念内涵、价值意蕴与提升路径
    陶明明, 郑家鲲
    2024 (2):  42-49.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6
    摘要 ( 329 )   PDF(1353KB) ( 1455 )  
    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目标。借鉴西方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经典概念内涵和国内公共服务可及性研究范式,立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理论导向与实践转向,从供需实现的“基础-过程-结果”逻辑视角,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概念界定为全体公民能够充分、公平、满意享有公共健身服务与产品的实现程度,内涵构成主要包括需求可识别、数量可获得、空间可到达、使用可适合、质量可接受、效果可满足6个维度。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有力保障、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效能治理的关键抓手。要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应充分识别人民需求,确保服务精准享有;提高服务供给数量,保障服务足量享有;均等布局服务资源,助推服务公平享有;优化服务使用设计,促进服务便利享有;强化质量保障举措,推进服务优质享有;健全效果反馈机制,实现服务满意享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传统体育
    藏族传统体育的人文阐释
    罗帅呈, 郑国华, 刘青
    2024 (2):  50-58.  doi: 20240203
    摘要 ( 155 )   PDF(2758KB) ( 1144 )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结合考古学知识,从人文视角对藏族适应低氧环境生理特征与体育的因果关系分析,认为藏民族在对高原自然环境认知、适应的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它不仅积淀着藏民族过去全部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与高原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外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对武术文化传播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辛双双, 马秀杰
    2024 (2):  59-66.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7
    摘要 ( 261 )   PDF(1285KB) ( 1387 )  
    文章在构建微观武术国际化传播效果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合成传播效果综合指数。采用武术信息接触月频次、武术信息接触时间与媒介接触种类数等几个维度作为媒介接触行为概念,借助调节效应模型探讨媒介接触行为对不同教育程度海外受众的武术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4个媒介接触行为指标均与传播效果存在正相关,并且武术信息接触时间、传统媒介接触类型数与网络新媒介接触类型数相对于武术信息接触月频次对不同教育程度群体的武术传播效果调节效应要显著,武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元的,媒介接触行为有待于后续研究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祛魅与返魅:太极拳技击的理性审视
    刘金钟, 米靖, 黄康辉
    2024 (2):  67-74.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8
    摘要 ( 247 )   PDF(1257KB) ( 1352 )  
    太极拳技击的发展演进是太极拳技击形象从祛魅走向返魅的逻辑进程。以马克斯·韦伯的祛魅理论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理性审视传统太极拳技击的祛魅历程及其所引发的危机,进而提出现代太极拳技击形象的返魅路径。研究认为:(1)“克力斯玛”光环加持、操化传习与对抗的“缺席”以及技击的“求巧”指向使得传统太极拳技击的祛魅化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2)学术祛魅与实践祛魅共同构成了两条太极拳技击的演进脉络,并引发了对太极拳技击的信任崩塌、技击技术至上主义盛行等危机。(3)现代太极拳技击形象的返魅理路应以太极推手项目为抓手,彰显太极拳技击之门内形象;以综合格斗竞技场、警务实战为应用平台,重塑太极拳技击之门外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士研究生专栏
    中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概述、比较与启示
    张俊杰, 刘海元, 展恩燕
    2024 (2):  75-84.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9
    摘要 ( 305 )   PDF(1312KB) ( 1313 )  
    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发挥着长期有效的指导性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概述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沿革,并从测试制度的落实保障、测试组件与测试项目、体质健康测试管理信息化应用以及后续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对中国的启示:(1)强化政府与多方力量协作,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的协调发展;(2)扶持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推进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的均衡发展;(3)运用大数据和信息资源,促成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英运动员身体再造的符号解读与图式建构
    赵妍, 杨冠强, 王智慧
    2024 (2):  85-92.  doi: 10.15942/j.jcsu.2024.02.010
    摘要 ( 233 )   PDF(1502KB) ( 1278 )  
    为进一步拓展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边界,以精英运动员的身体再造为切入点,通过揭示其价值认同、符号意涵,建构出内在机理所蕴含的身体图式。研究发现:(1)精英运动员无限接近人类身体潜能的再造过程可以被定义为“意指进阶”。(2)精英运动员的身体再造是规训话语表征于运动展演和行为互动的镜像,同时也是社会文化表征于身体价值与观念的镜像。(3)精英运动员身体再造具有形塑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再生产以及塑立文化符号标识三重属性,并在“身体消费”和表征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中使运动态身体、商品态身体以及社会态身体形成联结。(4)精英运动员的身体再造图式是该群体在以身体实践感为基础,以互动情境链为桥连、以身体仪式嵌入为核心的运作机制中,通过“存在—规训—展演—象征”复合性实践型构的一种特定文化样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史与体育文化
    欧洲中世纪武技文化——基于武技文献的分析
    曾杨, 朱东
    2024 (2):  93-100.  doi: 10.15942/j.jcsu.2024.02.011
    摘要 ( 283 )   PDF(1413KB) ( 1299 )  
    研究以欧洲中世纪武技文献为基础,从实践主体、实践场域和实践内容3个方面对欧洲中世纪武技的基本面貌进行解读。研究认为:中世纪欧洲的各社会阶层都有着使用和教授武技的文化传统,骑士阶层不是唯一的武技实践主体;武技的实践场域分为传习场域和战斗场域,宫廷和学校是欧洲中世纪武技的主要传习场域,军事战斗、骑士比武和决斗是其主要战斗场域。欧洲中世纪武技的实践内容分为技术和技理两部分,技术包含架势和招法,技理则包括6大技术原则:保持运动原则、心理调控原则、度量距离原则、强弱力量原则、充分利用原则、控制对手原则等技术原则。研究欧洲中世纪武技可以拓宽中国武术的研究视野,为新时代下中西武技比较研究提供参考,实现中西武技文化的互鉴互赏、共荣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象”与“意”:云冈石窟武术造像整理与研究
    孟林盛, 徐子齐, 赵霞, 胡雅茜, 降佳俊
    2024 (2):  101-110.  doi: 10.15942/j.jcsu.2024.02.012
    摘要 ( 269 )   PDF(3527KB) ( 1298 )  
    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佛教石窟造像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不仅在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方面也有独特的内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从过往研究较少涉及的武术文史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图像分析法、三重证据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冈石窟中的武术造像进行研究,对其数量、题材、布局、美学形态、文化意象进行全方位地梳理、归纳和探索。研究表明:云冈石窟共有163幅武术造像,涉及射箭、拳技、力士托举、持械四种项目,其宏观布局与微观动作等外在之“象”,以直观的和不可替代的方式印证了北魏时期中华武艺的历史演进,呈现出佛武合一下的东方硕武之美以及南北朝时代特有的胡汉民族融合之“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校体育学
    SOLO分类理论下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评价的内涵、评价过程与实现路径研究
    夏漫辉, 刘韬, 李乐虎
    2024 (2):  111-119.  doi: 10.15942/j.jcsu.2024.02.013
    摘要 ( 266 )   PDF(1341KB) ( 1290 )  
    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评价的主要依据,可直接反映体育核心素养的掌握情况。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借鉴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成果得出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观察到的学习成果的结构)分类理论下核心素养评价的主要内涵,认为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评价的过程包括5个方面:学科认知是核心素养评价的起点,学习预期是核心素养评价的中间环节,证据表现是核心素养评价的基础,证据有效性是核心素养评价的关键。文章提出实现学业质量评价的主要路径需要:优化任务场景,强化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和核心素养的认知;多维视角证据收集,科学评估核心素养;规范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评价程序,实现评价的综合性;建立协同参与机制,确保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评价的常态化;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推进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评价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公平审思:意义解读、问题防范与发展路向
    覃立, 黎吉权
    2024 (2):  120-126.  doi: 10.15942/j.jcsu.2024.02.014
    摘要 ( 356 )   PDF(1248KB) ( 1325 )  
    “双减”作为一项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教育政策,一方面,其发布本身就具有教育平权的深远意义;另一方面,它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暗藏了教育公平问题的隐忧。文章对“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意义解读、问题防范与发展路向三方面的思考。研究认为,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双减”政策的教育公平意义。该政策的出台是党和国家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公平态势的及时研判,以及对西方社会教育阶层化非公平困境的精准洞察,其目的是响应人民群众呼声,回归教育初心,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次,“双减”政策下的体育教育公平需要防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造成体育教育公平偏差;二是“双减”政策可能对体育中高考的公平性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应防范“双减”政策下新旧不公平现象和因素的叠加。最后,研究探讨了“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公平的发展路向:一是加强学校体育主阵地建设;二是兼顾体育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三是朝着个体均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训练与人体科学
    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使命:方法论自觉
    胡昌领, 杨成波
    2024 (2):  127-134.  doi: 10.15942/j.jcsu.2024.02.015
    摘要 ( 271 )   PDF(1282KB) ( 1304 )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法、哲学以及复杂性科学等研究方法,阐明了中国运动训练理论恪守“构成论规律”方法论的困囿,阐释了突破中国训练理论方法论瓶颈的进路,提出了新时代中国训练理论创新建设的重要命题。研究认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主要载体为《运动训练学》教材,承袭了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原理》主要思想,创建了中国训练理论体系和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理论,至今仍深度契合一般系统论方法论纲领和思想。突破“构成论规律”方法论的困囿,需以当代训练问题为中心,建立多重研究范式的统一视域。重视“向上因果”研究,建立“双因果链”理论解释的方法;从“简单性”到“复杂性”,重塑训练理论研究的理论依据;倡导“融贯方法论”,构建中国训练理论研究方法论原则。新时代中国训练理论创新建设应重在顶层设计,勇于解惑训练理论中的科学问题,夯实前瞻性基础研究,破解“组分结构”和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助推理论创新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强度和大运动量相结合的体能类项目训练模式述评
    周庆玺, 赵亮, 刘瑞东
    2024 (2):  135-142.  doi: 10.15942/j.jcsu.2024.02.016
    摘要 ( 329 )   PDF(1265KB) ( 1360 )  
    文章探讨了高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的结合效果和应用价值,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科学实用的训练指导。研究表明:(1)短时高强度训练主要集中于增强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代谢,这对于短时、高爆发的运动项目尤为重要,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瞬时爆发力和速度。(2)相对而言,大运动量训练更注重有氧能力提高,对于中长距离的耐力项目有显著效果。(3)高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各有优点,但结合使用效果更为显著。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教练员必须深入了解各个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特性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从而为运动员提供更为精准的训练建议。研究结论:高强度与大运动量训练在体能训练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针对不同体能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教练员应综合运用高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念对运动员心流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刘冯铂, 张忠秋, 刘书强
    2024 (2):  143-150.  doi: 10.15942/j.jcsu.2024.02.017
    摘要 ( 294 )   PDF(1266KB) ( 1344 )  
    目的:通过两项研究探讨运动员正念与心流的相关及因果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1采用心理测量法调查了269名运动员;研究2采用2(干预条件)×2(时间点)的随机对照试验,将66名运动员随机分配到正念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人),在训练前后分别进行心理测量。采用Bootstrap的方法对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在研究1中,运动员正念水平、心理弹性与心流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在正念水平与心流间起中介作用。在研究2中,正念训练组与对照组在前测的各项指标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正念训练组运动员的正念水平、心理弹性和心流在训练后均有显著提高;心理弹性变化量显著中介了组别对心流的影响。结论:正念能显著预测运动员的心流;心理弹性在正念与心流的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地址:中国 · 四川省成都市体院路2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095371 E-mail:cdtyxb1960@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