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ISSN 1001-9154 CN 51-1097/G8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阶段运动学比较分析
    张 艳,张 建,程 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 42 (1): 109-113.   DOI: 10.15942/j.jcsu.2016.01.020
    摘要4459)      PDF(pc) (1186KB)(5568)    收藏
    探讨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动作的运动学特点,比较健将(n=6)与一级组(n=8)在助跑、起跳阶段运动学参数差异,为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定量依据。对身高、体重相配匹的健将和一级组成功完成的背越式跳高全过程进行三维录像拍摄,Simi Motion9.01采集的运动学数据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与成绩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助跑阶段:健将组倒3步、2步、1步重心合速度显著大于一级组(P<0.05),倒1步后倾角显著小于一级组(P<0.05);(2)起跳阶段:健将组内倾角变化幅度、起跳腿髋关节蹬伸幅度、重心变化幅度非常显著大于一级组(P<0.01),起跳腿着地时相重心垂直速度、离地时相重心高度显著大于一级组(P<0.05);(3)倒1-3步重心合速度、起跳蹬伸过程髋、踝关节角度、内倾角和重心高度变化幅度与成绩显著正相关;倒1步后倾角、起跳时相摆动腿角速度、起跳腿着地时相内倾角与成绩显著负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勇德: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
    金玉柱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93-101.   DOI: 10.15942/j.jcsu.2024.01.011
    摘要217)      PDF(pc) (1323KB)(1612)    收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要守正创新、夯基固本立德树人的中国话语。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武术教育的时代契合为出发点,以德性条目中勇德的内在维度为切入点。研究指出:武术勇德作为一种生命能,它不是特定条目的形式之勇,而是由之形成的见义勇为、敢于担当的主体德性的表现,它始终被限定为完成智、仁而生发出“依自不依他”的顽强意志品质。经历了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的自然之勇,在注入“仁”“义”“礼”等伦理内涵后,逐渐走向道德德性,它趋于终极存在的生命精神。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根本指向,其思想意蕴主要体现在,心性之勇为“敢直其身,敢行其意”的德性之维;气力之勇为“浩然之气,勇武之魂”的生命之维;仁义之勇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君子之维。武术勇德的当代启示在于要重塑“身体作为成长的教育起点”的武术本体认知;夯实“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武术教育理念;厚植“英雄形象与日常生活交织”的武术育人沃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竞技体育内生动力概念认识及实践反思
    辜德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9 (6): 71-77.   DOI: 10.15942/j.jcsu.2023.06.009
    摘要178)      PDF(pc) (1264KB)(1589)    收藏
    为厘清竞技体育内生动力的概念以及更好地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动力属性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政府与社会、市场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动力特点。研究认为,竞技体育的原发性价值主体是人,人和人的需求是竞技体育发展需关照的核心价值主体与需求。社会和市场与竞技体育的内在价值主体和需求联系紧密,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是被现代社会发展所建构出来的一种功能,当竞技体育被等同为“为国争光”的体育,政府成为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但竞技体育不应当被等同为“为国争光”或“争金夺银”的体育,因为那将会窄化甚至异化竞技体育的意涵。研究建议,在满足人的需求基础之上,将国家需求与之同构,有利于建构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链条,激发发展源动力,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方略
    张大超, 邓峰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9 (6): 21-29.   DOI: 10.15942/j.jcsu.2023.06.003
    摘要210)      PDF(pc) (1527KB)(1536)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高阶需求。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逻辑分析法,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从供给高质性、决策科学性、服务效能性、受益均等性、节能低碳性、实施规范性6个层面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提出了要求,基本公共体育标准化推进了人民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因而,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须具备理论支撑、内容支撑、制度支撑、资源支撑、执行支撑5个核心要素。践行进路上,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面临普惠化难度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体育服务结构性失衡、公共体育服务法治保障不足等困境,须采用服务规范一体化、城乡权利共融化、供给结构均衡化、法治保障加强化等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惩罚性赔偿在体育赛事节目盗播案中的适用:以《民法典》和《著作权法》修改为中心
    赵杰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9 (6): 102-108.   DOI: 10.15942/j.jcsu.2023.06.013
    摘要142)      PDF(pc) (1215KB)(1517)    收藏
    每当大型赛事举办时,互联网上总会出现盗播赛事节目的行为,而法院在盗播案中判决盗播者承担数额偏低、仅具有补偿性质赔偿金的做法,未有效阻止盗播行为。于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与新《著作权法》中规定侵权人故意侵害他人著作权情节严重的要承担惩罚性赔偿,这意味着2021年后的赛事节目盗播案中,被侵权人可要求侵权人承担补偿性与惩罚性两笔赔偿金。赛事节目盗播案适用惩罚性赔偿要符合“侵害知识产权、主观故意、情节严重、被侵权人请求”四个条件。将赛事节目认定为著作权法上的作品才能使盗播行为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盗播者既违背了对赛事节目授权的注意义务又对赛事节目有推介编辑行为的可认定其主观上具有故意。在惩罚性赔偿诉讼中,经赛事组织者授权的转播者可作为被侵权人,享有诉讼权。转播者要在诉讼中明确主张著作权被侵犯才可要求适用惩罚性赔偿,且应将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一并主张。法官综合被侵权人损失、盗播者获利与赛事产业发展等因素在补偿性赔偿额基数上确立惩罚性赔偿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以赛代练”与“以赛带练”的哲学思辨及应用思考
    邓万金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 48 (3): 107-112.   DOI: 10.15942/j.jcsu.2022.03.017
    摘要4668)      PDF(pc) (1182KB)(2066)    收藏
    “以赛代练”与“以赛带练”的赛虽都是以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综合控制能力而连续参加的高强度比赛,但两者间仍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内容上,“以赛代练”中的练指不局限于专项训练的涉及竞赛规则和竞赛心理等的综合训练,“以赛带练”中的练指应结合赛事层次目标划分的以专项训练为主的具有反馈性质的训练;适用对象上,“以赛代练”适合不具备比赛经验或经历的高水平运动员,“以赛带练”适合多层次水平运动员;就训练负荷上,“以赛代练”呈现的是高强度性负荷,“以赛带练”反映专项特征的特指性负荷;理论基础上,“以赛代练”执行的主线是系统训练理论,“以赛带练”突破周期训练理论和板块训练理论的束缚。最后,文章提出“以赛代练”的应用思考:围绕参赛目标科学设计分层递阶叠加路径,围绕专项能力整合优化多元进级提升策略;“以赛带练”的应用思考:根据目标整合训练指导思想优化竞技表现训练模型,根据竞技能力优化目标思路设计“改变-适应”训练周期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功能训练体系分类研究
    李笋南,齐光涛,宋陆陆,程翀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 41 (2): 75-80.   DOI: 10.15942/j.jcsu.2015.02.014
    摘要4198)      PDF(pc) (1345KB)(6389)    收藏
    为丰富功能训练理论体系,阐明功能训练方式,通过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分类学方法对国内外功能训练理论体系进行归纳、提炼并进行分类。结论:(1)功能训练体系横向分为:功能动作系统、功能训练系统、动作纠正系统、激活与再生系统4个方面;(2)功能动作系统包括功能动作筛查(FMS)、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SFMA),Y-平衡测试(YBT);(3)功能训练系统由激活与再生、动作模式、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多方向速度、能量代谢、功能性力量、核心柱训练7个板块组成;(4)功能动作练习方式划分为在3个平面内的上肢、下肢、躯干、上肢与躯干组合、下肢与躯干组合、全身参与的6种推、拉、旋转、屈伸的动作模式。本研究有助于剖析与厘清功能训练体系主体内容,明确练习方式,旨在为我国功能训练理论体系提供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概念内涵、价值意蕴与提升路径
    陶明明, 郑家鲲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2): 42-49.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6
    摘要199)      PDF(pc) (1353KB)(984)    收藏
    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目标。借鉴西方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经典概念内涵和国内公共服务可及性研究范式,立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理论导向与实践转向,从供需实现的“基础-过程-结果”逻辑视角,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概念界定为全体公民能够充分、公平、满意享有公共健身服务与产品的实现程度,内涵构成主要包括需求可识别、数量可获得、空间可到达、使用可适合、质量可接受、效果可满足6个维度。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有力保障、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效能治理的关键抓手。要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及性,应充分识别人民需求,确保服务精准享有;提高服务供给数量,保障服务足量享有;均等布局服务资源,助推服务公平享有;优化服务使用设计,促进服务便利享有;强化质量保障举措,推进服务优质享有;健全效果反馈机制,实现服务满意享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体育的生成历史——“体育史”基于教材编写的学科反思
    王广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1-9.   DOI: 10.15942/j.jcsu.2024.01.001
    摘要241)      PDF(pc) (1314KB)(977)    收藏
    “体育史”的教材编写,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把握体育生成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脉络,厘清体育生成的历史动因和历史条件,辨析体育生成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进而编写出与学科性质相符的生成历史。但审视现有的“体育史”教材,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倾向,即片面强化“体育史”的体育学属性,以先入为主的体育概念挖掘和整理历史上表征凸显的身体活动或身体行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体育史”的历史学属性。因而应自觉突显史学取向,并基于新史学思想和理论,从教材体例与历史脉络、历史时间与关键节点、历史空间与世界历史、新史学观与历史诘问等维度,检讨体育史编写中存在的不足或缺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问题指向与实践旨归
    雷正方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17-26.   DOI: 10.15942/j.jcsu.2024.01.003
    摘要238)      PDF(pc) (1279KB)(953)    收藏
    文章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全面解读了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即创新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开放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旨在解决服务供给不充足、发展结构不平衡、生态保护不彻底、内外联动不通畅、成果共享不充分等的问题指向;针对性提出了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应遵循制度完善与产品创新并创的效率优先观、补齐短板与优化结构并行的系统平衡观、提升认识与控制规模并重的持续发展观、开放发展与多元共治并举的协同实践观、强化共识与融合推进并为的民生指向观等的实践旨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人类学视角中的竞技体育:基于民族志洞见的启示与思考
    潘天舒, 何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5 (4): 1-7.   DOI: 10.15942/j.jcsu.2020.04.001
    摘要4307)      PDF(pc) (1253KB)(2256)    收藏
    论文通过解读《特布里安岛的板球》《足球狂热》和《一部有关英格兰足球迷的民族志》等民族志典型案例,论述竞技体育在社会语境和文化实践过程中的功能和意义,以及竞技体育如何在地方转型与全球化进程中得以重构。 论文指出:注重实证、比较和田野体验的人类学方法有助于推动学界对当代中国体育实践进行研究;通过竞技体育这一棱镜,人类学家可更为深入地观察个人与社区,社会与国家,以及地方与全球之间的互动关系动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发展的阶段特征、动力基础与趋势前瞻
    李鑫, 李赞, 赵慧敏, 董致彤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9 (4): 144-151.   DOI: 10.15942/j.jcsu.2023.04.020
    摘要260)      PDF(pc) (1211KB)(932)    收藏
    跨项选材是中国备战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剖析了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动力基础,并对跨项选材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研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发展呈现出零星转项阶段的自适应调整特征、政府引导阶段的组织化发展特征以及冬奥强化阶段的规模化发展特征。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跨项选材具备的复合优势,外在动力是政策支持。未来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提升跨项选材在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运动员从早期专项化向多项化发展;注重项目遴选,确保跨项选材实施项目的适用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1世纪以来中国省域竞技体育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睿, 黄高端, 刘永峰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122-131.   DOI: 10.15942/j.jcsu.2024.01.014
    摘要163)      PDF(pc) (3710KB)(911)    收藏
    文章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二次指派程序等方法,系统探究21世纪中国省域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分异特征、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改善中国省域竞技体育发展不均衡、制定相关改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1)我国竞技体育区域总体差异呈减弱态势,区域间差异是当前面临的极难问题;(2)全国竞技体育发展多极化、非衡现象严重,整体呈“一主两小侧”态势。建议:完善发展体制,构建竞技体育均衡协调发展新体系;深化区域融合,挖掘竞技体育资源区域供给、利用新策略;创新人才培养,探索高效、可持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正念对运动员心流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刘冯铂, 张忠秋, 刘书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2): 143-150.   DOI: 10.15942/j.jcsu.2024.02.017
    摘要188)      PDF(pc) (1266KB)(898)    收藏
    目的:通过两项研究探讨运动员正念与心流的相关及因果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1采用心理测量法调查了269名运动员;研究2采用2(干预条件)×2(时间点)的随机对照试验,将66名运动员随机分配到正念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人),在训练前后分别进行心理测量。采用Bootstrap的方法对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在研究1中,运动员正念水平、心理弹性与心流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在正念水平与心流间起中介作用。在研究2中,正念训练组与对照组在前测的各项指标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正念训练组运动员的正念水平、心理弹性和心流在训练后均有显著提高;心理弹性变化量显著中介了组别对心流的影响。结论:正念能显著预测运动员的心流;心理弹性在正念与心流的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课次主观疲劳度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训练中的应用
    高久翔, 于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132-142.   DOI: 10.15942/j.jcsu.2024.01.015
    摘要189)      PDF(pc) (3641KB)(891)    收藏
    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使用课次主观疲劳度(Session-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sRPE)的现状进行梳理,确定sRPE在青少年足球运动队中的适用范围,帮助青少年足球队进行便捷的科学化训练。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football、sRPE、youth等关键词检索文献,对纳入的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纳入41篇文献42项研究,随机对照研究3项,质量评价平均16分;队列研究39项,质量评价平均6.87分。目前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使用sRPE的研究方向包括:检验sRPE的有效性;通过sRPE监控训练或比赛负荷;分析sRPE在恢复中的应用;比较sRPE与运动表现的关系;构建sRPE与伤病模型关联,确定二者潜在发生关系。结论:sRPE是一种简单、个性化的评估青少年训练内负荷的方式,可在训练后10~30 min通过Borg主观疲劳感知评估10或100量表(The Borg RPE Category Ratio CR-10/CR-100 Scale,Borg CR10/CR100)使用。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sRPE可用于:①监控训练内负荷,为教练员合理制定训练计划,为防止过度训练或伤病发生提供依据;②评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疲劳和恢复状况;③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有氧表现提升的训练计划制订;④sRPE无法准确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伤病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高强度和大运动量相结合的体能类项目训练模式述评
    周庆玺, 赵亮, 刘瑞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2): 135-142.   DOI: 10.15942/j.jcsu.2024.02.016
    摘要211)      PDF(pc) (1265KB)(889)    收藏
    文章探讨了高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的结合效果和应用价值,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科学实用的训练指导。研究表明:(1)短时高强度训练主要集中于增强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代谢,这对于短时、高爆发的运动项目尤为重要,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瞬时爆发力和速度。(2)相对而言,大运动量训练更注重有氧能力提高,对于中长距离的耐力项目有显著效果。(3)高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各有优点,但结合使用效果更为显著。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教练员必须深入了解各个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特性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从而为运动员提供更为精准的训练建议。研究结论:高强度与大运动量训练在体能训练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针对不同体能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教练员应综合运用高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隐忧与消解: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时空社会学审视
    吴进, 杨宇航, 李利强, 孙有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2): 9-15.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2
    摘要213)      PDF(pc) (1270KB)(888)    收藏
    从时空社会学理论视角,对当前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问题进行审视。研究认为,身体活动发生的学校、家庭以及社区场域分别具有体育课程时间结构逐渐清晰、代际互动时间叠合显现、建成环境空间重塑加快的时空现象。价值观偏颇引发时间饥荒、发展不平衡导致空间分异、数字化浪潮催生时空延伸、集约化趋势加剧时空压缩是身体活动式微的时空隐忧。基于此,提出消解与调适路径:以权力时空调适提高整体性治理效能、以信息时空调适推动智能化发展、以关系时空调适建立人际支持共同体、以心理时空调适增强个体内驱力、以生命时空调适培养主动健康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课次主观疲劳度的信效度及方法学影响因素
    顾正秋, 黎涌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143-151.   DOI: 10.15942/j.jcsu.2023.10.17
    摘要174)      PDF(pc) (1610KB)(888)    收藏
    课次主观疲劳度(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RPE)是一种通过评价运动过程中的感知努力/疲劳程度来量化运动负荷的方法。尽管评分者一致信度不佳,但sRPE重测信度较高。sRPE在不同运动项目、性别、年龄中都有高的效度。采集方式、训练分组的数量、咖啡因、环境温度、触觉、脑力疲劳和昼夜节律对sRPE都存在影响。建议在横向和纵向使用中,采用Category Ratio 10(CR 10)量表,固定运动后5~30 min内的某个时间采集运动员的主观疲劳度,并将准备活动、主课训练和整理活动全部纳入运动持续时间。对不能控制但存在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记录,并在后期分析过程中进行参考。未来研究将进一步发挥sRPE在损伤预防和表现提升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祛魅与返魅:太极拳技击的理性审视
    刘金钟, 米靖, 黄康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2): 67-74.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8
    摘要148)      PDF(pc) (1257KB)(884)    收藏
    太极拳技击的发展演进是太极拳技击形象从祛魅走向返魅的逻辑进程。以马克斯·韦伯的祛魅理论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理性审视传统太极拳技击的祛魅历程及其所引发的危机,进而提出现代太极拳技击形象的返魅路径。研究认为:(1)“克力斯玛”光环加持、操化传习与对抗的“缺席”以及技击的“求巧”指向使得传统太极拳技击的祛魅化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2)学术祛魅与实践祛魅共同构成了两条太极拳技击的演进脉络,并引发了对太极拳技击的信任崩塌、技击技术至上主义盛行等危机。(3)现代太极拳技击形象的返魅理路应以太极推手项目为抓手,彰显太极拳技击之门内形象;以综合格斗竞技场、警务实战为应用平台,重塑太极拳技击之门外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走向多样与包容:爱尔兰《体育行动计划2021-2023》的解析与启示
    李晓鹏, 徐成立, 李忠伟, 汪如锋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9 (5): 131-138.   DOI: 10.15942/j.jcsu.2023.05.017
    摘要235)      PDF(pc) (6522KB)(884)    收藏
    爱尔兰出台了以包容性和多样性为导向的《体育行动计划2021-2023》(简称《计划》),旨在尽快复苏受新冠疫情影响的体育事业。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计划》的发布缘起、内容架构及实践特征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计划》构建了以方式多样性与人群包容性为指导原则、以复苏疫情影响的体育事业为执行逻辑、以广泛搭建数字信息化平台为操作手段的三级内容体系;表现出了关注特殊群体体育工作、统筹国内体育竞赛资源、强调发展数字体育产业的具体实践特征。受疫情影响的我国体育事业可借鉴爱尔兰的成功经验,从国家整体战略出发,深化打造健康中国建设蓝图,着力解决弱势群体体育健康促进需求;同时发挥体育竞赛的导向作用,主动应对新冠疫情对体育的影响;并进一步发展数字体育产业经济,推进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海外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对武术文化传播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辛双双, 马秀杰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2): 59-66.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7
    摘要150)      PDF(pc) (1285KB)(882)    收藏
    文章在构建微观武术国际化传播效果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合成传播效果综合指数。采用武术信息接触月频次、武术信息接触时间与媒介接触种类数等几个维度作为媒介接触行为概念,借助调节效应模型探讨媒介接触行为对不同教育程度海外受众的武术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4个媒介接触行为指标均与传播效果存在正相关,并且武术信息接触时间、传统媒介接触类型数与网络新媒介接触类型数相对于武术信息接触月频次对不同教育程度群体的武术传播效果调节效应要显著,武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元的,媒介接触行为有待于后续研究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固本逐新,融合发展,共促体育教材建设新篇章——2023纪念高教版《运动生理学》出版三十七周年暨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研讨会综述
    段锐, 吴韬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10-16.   DOI: 10.15942/j.jcsu.2024.01.002
    摘要174)      PDF(pc) (1239KB)(878)    收藏
    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一直是学校体育发展关注的重点,教材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核心基础理论课程,随着新知识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以及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教材建设也应与时俱进。2023年11月17—20日纪念高教版《运动生理学》出版三十七周年暨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广东广州召开。文章全面回顾了此次研讨会,围绕新阶段运动生理学科发展方向与使命、体育课程思政、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原则及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基于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视角
    薄腾飞, 雷艳云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2): 34-41.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5
    摘要187)      PDF(pc) (1245KB)(878)    收藏
    为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幸福感”“获得感”。文章在熵权法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行量化评估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非参数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探析全国及东、中、西部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β收敛特征。研究认为:(1)从绝对差异看,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表现出供给水平提升和绝对差异减小的趋同特征;(2)从相对差异看,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均等化程度均有显著提高,各区域内的均等化程度依次为西部>东部>中部区域,各区域间的均等化程度依次为中-西部>东-西部>东-中部区域。(3)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均存在显著的β收敛特征,供给弱势地区呈现明显的“追赶”态势,各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步趋于同一稳态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山地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空间分布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杨丽芳, 何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35-43.   DOI: 10.15942/j.jcsu.2023.09.09
    摘要187)      PDF(pc) (1491KB)(868)    收藏
    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作为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域,研究其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具有典型山地城市特征的重庆市为例,运用核密度估算法、最小阻抗法、空间插值法和地理探测器对重庆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重庆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主要分布在渝中、渝北、南岸、巴南西部临江一带,总体分布与城市发展具有耦合性,其空间分布主要受交通可达性、房价、人口密度和地势等因素影响,其中交通可达性和房价影响较大,人口密度和地势次之。文章提出以区域发展水平为着力点,建设多层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建设“亲民”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以山地城市独有的城市形态,丰富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内部空间结构等优化配置建议,为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的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个体视角:北京冬奥媒介消费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
    王晓梅, 唐雨晴, 郭晴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61-71.   DOI: 10.15942/j.jcsu.2024.01.008
    摘要184)      PDF(pc) (1311KB)(867)    收藏
    文章基于个体视角,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受众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中国受众北京冬奥会媒介消费行为与动机。结果发现:(1)审美动机是国内受众进行媒介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新媒体技术成为了使用与满足的可供性来源;(2)在冬奥会的媒介消费上受众是自己的“媒介经理”,受众的选择主动性和媒介消费方式的组合性和多样性凸显;(3)媒介技术发展、迷身份和对报道客体的态度极大影响了冬奥媒介消费,奥运迷独立于体育迷;(4)受众在北京冬奥会的媒介消费行为与平昌冬奥会有较大差异,但是电视依然是使用量最大的媒体。本研究的发现不仅对理解大型体育赛事的受众具有一定启发,同时也在实践层面上提示国际奥委会及其相关机构应重视受众在媒介消费上的自主行为,在细分不同迷身份的基础上制定差异性的营销和内容开发策略,并继续重视电视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运动转诊服务纳入医疗卫生优先事项的卫生经济学分析
    刘国纯, 曹春梅, 马新东, 张献博, 王正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112-121.   DOI: 10.15942/j.jcsu.2024.01.013
    摘要143)      PDF(pc) (1312KB)(861)    收藏
    当前,运动转诊服务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正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优先事项。中国体医融合服务尚未获得政策优先级,可能受制于卫生经济学证据不足。文章系统梳理了身体活动不足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得知:(1)患病率。2010—2018年中国身体活动不足患病率上升7.93%;(2)健康负担。1990—2019年中国可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的死亡人数增长3.24倍、残疾调整寿命年增长2.64倍、健康寿命损失年增长2.89倍、寿命损失年增长2.58倍,过去近30年健康负担持续增长;(3)经济负担。2020—2030年,身体活动不足将引起4 517.01万例12种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导致医疗卫生和医疗保健总成本达到36 694.53亿元;(4)宏观经济收益。2020—2050年解决身体活动不足将为中国带来的累积经济收益41 473.48~150 124.07亿元。这些数据为中国运动转诊服务纳入医疗卫生优先事项提供卫生经济学证据,但提升政策优先级还需:(1)进行独立的中国身体活动不足的疾病负担测算,为医疗卫生政策提供可靠证据;(2)将运动转诊作为中国非传染性疾病治理的优先政策;(3)建立运动转诊机制,并将运动转诊服务纳入医疗卫生服务目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从“功夫人生”到“武学之道”:李小龙研究50年
    刘洪, 戴国斌, 岳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102-111.   DOI: 10.15942/j.jcsu.2023.12.13
    摘要159)      PDF(pc) (1296KB)(843)    收藏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50年来(1973-2023年)的李小龙研究进行历史回溯与梳理,研究指出:国内外李小龙研究主要聚焦于“人生史”“电影”“武术”三大领域,以“功夫人生”到“武学之道”为内在线性理路的渐变,整体呈现出多元研究并立纷呈的局面。其中,以李小龙武术实践为主线的人生故事追溯和还原研究较为突出,凸显出叙事性、娱乐性和大众性。在李小龙电影研究上,则以“武术的电影”和“电影的武术”阐释李小龙与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及中国文化形象生成之间的多重性与互动性。在武学研究上倾向于对李小龙“咏春拳”历史与“截拳道”生成逻辑的追溯,以及对其武学思想的解读释疑,表现出碎片化与小众化。展望未来,李小龙研究亟需纵深化与体系化。在立体多维地认识与挖掘李小龙功夫实践基础上,深度阐发李小龙武道哲学之核心要义,揭示中国武术文化制胜的技理逻辑,不仅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武术文化的必要之举,更是“继往开来”、书写中国武术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体育型构社会学型构分析框架研究
    王松, 阿柔娜, 郭振, 刘波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2): 1-8.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1
    摘要240)      PDF(pc) (1254KB)(838)    收藏
    作为知识共同体的体育型构社会学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做出巨大的学科贡献。以研究议题的方式开展体育型构社会学的学术叙事,旨在汲汲于体育型构社会学的引介与转译研究,从而更新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埃利亚斯建立起以“型构”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及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分析框架,如体育化与文明的进程、游戏模型与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投入—超脱等,足以体现出体育型构社会学型构分析框架的创新意义。在此研究范式下,体育型构社会学未来应用潜力还表现在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流动以及体育与技术三个方面的研究议题上。这为中国体育社会学带来一定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世界优秀足球运动员跨国流动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孙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2): 16-25.   DOI: 10.15942/j.jcsu.2024.02.003
    摘要218)      PDF(pc) (1284KB)(838)    收藏
    世界优秀足球运动员的跨国流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体育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为对这一体育现象有更确切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为中国足球未来发展方略制定提供参考,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首次以近4届世界杯参赛运动员的跨国流动为研究对象,即对第18—21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参赛运动员工作属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第18—21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总计有1 835名球员实现了跨国流动,其中在英格兰、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这5个国家(地区)的球员数量最多,共计1 159人,占实现跨国流动球员总数的63.16%,世界足球人才“欧洲聚集”尤其是“欧洲五大联赛聚集”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研究结论认为,影响世界优秀足球运动员跨国流动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历史文化因素、政策因素、个人因素等,但本质上是经济因素在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梳理与展望
    王冬冬, 吕一昂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0 (1): 152-159.   DOI: 10.15942/j.jcsu.2024.01.017
    摘要182)      PDF(pc) (1248KB)(829)    收藏
    武举发源于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认为,百年中国武举研究经历了再启重构、迟滞迁转、承起跚行、兴盛合回四个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力量群体薄弱,后继支持不力;研究方法简单移植,史料考证不实;研究视域聚焦国内,国际眼光不足;研究成果脱离时代,应用价值不大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在群体上需涵养队伍,潜心治学;在方法上需考辨史料,学科融合;在视域上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成果上,需经世致用,服务时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版权所有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地址:中国 · 四川省成都市体院路2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095371 E-mail:cdtyxb1960@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