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ISSN 1001-9154 CN 51-1097/G8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稿
    以创新求是精神 全面深化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综合改革——兼论我校学科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
    刘青
    2016 (4):  1-6.  doi: 10.15942/j.jcsu.2016.04.001
    摘要 ( 1875 )   PDF(1145KB) ( 1579 )  
    面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新形势,围绕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进行分析和阐述。文章联系成都体育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实践认为,专门(专业)体育院校必须协调好“体育特色鲜明”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牢牢把握“体育”这一“根本”专业特色;进一步强化术科(含艺术类)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水平的提升,推进体育术科人才培育质量的再提升,解决行业话语权问题;进一步主动对接社会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并紧紧依托具体竞技运动项目平台,解决“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办学特色的落地问题;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特色,形成优势,实现学科、术科融合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社会学
    国际足联改革路线图研究:批判性反思
    黄璐
    2016 (4):  7-14.  doi: 10.15942/j.jcsu.2016.04.002
    摘要 ( 1338 )   PDF(1197KB) ( 1068 )  
    国际足联改革路线图又称“2011-2013年治理改革计划”,主要成果体现在,进一步规范细化民主化程序,改革创新内部监督机制。改革路线图并未解决组织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走向失败的几大原因包括,形式化需要大于实质性改革,治理改革缺乏实质上的独立性,改革建议的选择性执行或执行不力,偏重于完善民主化程序。抱以辩证的态度,改革路线图为国际足联迈向善治道路留下了一些政治遗产,也是一个权力博弈的结果和渐进式的改革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遇与挑战:对国际体育社会学50周年大会的审视
    熊欢
    2016 (4):  15-20.  doi: 10.15942/j.jcsu.2016.04.003
    摘要 ( 1370 )   PDF(1222KB) ( 1566 )  
    通过对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48场专题讨论会、265篇论文摘要、50篇发表于《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述》大会特刊论文的整理,总结了当前国际体育社会研究的热点、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国际体育社会学研究选题具有时代性强、地域性强、针对性强、跨学科性突出等特点,其中“体育与性别”“体育与政治(策)”“体育与健康”主题备受关注,后结构主义、文化批判主义视角以及质性研究范式应用广泛。目前,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一方面拥有现实机遇和学科机遇,另一方面也受到来自自然科学、主流社会学、体育社会学自身的挑战;学术功利化趋势、语言以及地域的差异是阻碍体育社会学国际化合作与发展的原因。要迎接这些挑战,国际体育社会学需要以全面服务人类社会为使命,激励体育社会学内部的创新力,最大发挥体育社会学的人文价值与反思精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发展路径研究
    张强,陈元欣,王华燕,杨金娥,姬庆
    2016 (4):  21-26.  doi: 10.15942/j.jcsu.2016.04.004
    摘要 ( 1957 )   PDF(1142KB) ( 1725 )  
    采用动态比较、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我国发展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国内实践和总结其国际经验,提出改建现有大型体育场馆、增设服务功能、现有商业综合体转型发展为体育综合体等、以体育综合体理念全面规划新建场馆等发展路径。发展体育服务综合体应把握土地出让、政策衔接、公益性与经营性问题,着力推进PPP模式、引进现代企业制度等机制。提出体育服务综合体纳入“十三五”规划、以国企力量为主改造现有大型体育场馆、发挥混合所有制在体育综合体运营的优势作用、有针对性的制定税收与投融资扶持政策、设计合理的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机制等促进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的对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型期社会阶层视域下城市女性休闲体育行为差异比较——以成都市为个案
    张蕾
    2016 (4):  27-32.  doi: 10.15942/j.jcsu.2016.04.005
    摘要 ( 1602 )   PDF(1139KB) ( 1084 )  
    以探讨城市不同阶层女性休闲体育行为差异为主要目的,以成都市为个案,收集713个有效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展开研究,并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参与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中上层、中层女性参与率相对较高;(2)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场所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较高阶层女性对有偿性体育场所的参与更为活跃;(3)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消费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消费水平与女性社会阶层地位呈同时增加的态势;(4)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参与频率、项目选择、消费内容与参与价值取向上均不存在显著的阶层差异。提出:关注成都市城市中低阶层女性休闲体育行为发展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政府须在休闲体育公共资源的配置上继续发挥其基础性职能,构建区域女性休闲体育行为成长结构的动态研究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史与体育文化
    18世纪前西方有关“身体、锻炼与健康”的文献学考察
    王震,赵歌
    2016 (4):  33-39.  doi: 10.15942/j.jcsu.2016.04.006
    摘要 ( 1841 )   PDF(1192KB) ( 995 )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可知,18世纪前西方关于“身体、锻炼与健康”方面的认知与实践活动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身体健康观念一直被古希腊及古罗马时期的医学及哲学理论所支配,公元1世纪基督教建立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念还受到“宗教、巫术以及外界环境论”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后,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出现使人们渐渐摆脱蒙昧,在身体健康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的由“体液排出”“放血疗法”过渡到“身体锻炼”上来并开始关注锻炼的形式和效率。总体上来看,18世纪前西方身体健康观念经历了由从蒙昧走向科学、从必然走向自由以及从“身体内在调整”过渡到“身体外在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爱自我、关心身体是永恒的主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休闲活动研究
    车旭升,何叙
    2016 (4):  40-45.  doi: 10.15942/j.jcsu.2016.04.007
    摘要 ( 2352 )   PDF(1156KB) ( 1884 )  
    通过文献研究,运用历史学和社会学原理对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休闲活动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19世纪中期前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受传统的社会观念影响,休闲内容多以高雅的艺术教育和手工艺技能以及观赏戏剧等静态活动为主,表面上风光无限,但社会地位低下;19世纪中期后,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变革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参加的休闲活动更加多样化以及向户外化发展,打破了男女之间传统的界限,引发了妇女们要求独立和自由的思想,但是其社会地位和权利没有完全获得解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文化学视角的中日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的比较研究
    潘冬,岳文言
    2016 (4):  46-50.  doi: 10.15942/j.jcsu.2016.04.008
    摘要 ( 1258 )   PDF(1192KB) ( 1044 )  
    从文化学视角,依据文化分类学原理,以文化区“内核—外缘”二重构造论为理论支撑,运用文化比较学的方法对中日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中日两国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型开启于近代“西风东渐”的文化时空场域中,其文化类型、特质及内在调节机制是造成中日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殊异的影响因素,并且在时间、空间、主体性特征的三个维度上均出现“时间差”。在剖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进程的同时,寻求其转型路径与策略上的有益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传统体育蹴踢项目类属与身体文化特性辨析
    肖进勇
    2016 (4):  51-55.  doi: 10.15942/j.jcsu.2016.04.009
    摘要 ( 1395 )   PDF(1140KB) ( 1378 )  
    蹴鞠、蹴球、踢毽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们同宗同源,特点鲜明,功能独到,构成现代东方蹴踢类运动体系的主干,被收录进省级以上非遗名目。文章从蹴踢项目的源流入手,探讨其非遗类属,辨析其身体文化特性,并对蹴踢项目身体文化的三个层次进行了相应描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训练与竞赛--水上项目训练理论与实践
    中国女子赛艇双桨队年度周期板块化训练创新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
    金宗强,曹景伟,周耀芳,曹棉英
    2016 (4):  56-63.  doi: 10.15942/j.jcsu.2016.04.010
    摘要 ( 1350 )   PDF(1769KB) ( 2475 )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女子赛艇双桨队年度训练周期板块化训练创新设计与实施效果进行探讨,旨在探索赛艇项目年度训练周期模式,为该项目新奥运周期实施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小周期训练理论在竞技体育项目训练中的作用。结论表明:(1)奥运关键年训练计划可分成五个相互统一、内在关联的板块,即有氧准备期、高原训练期、能力巩固期、赛前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2)在训练负荷安排上采取的是大运动量、高有氧训练比例的低强度训练模式,各板块训练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特点,即有氧准备期大运动量、高原训练期减量、能力巩固期加量、赛前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大运动量;在训练方法手段上创新性引入了呼吸肌专门训练,提高了比赛时队员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的匹配效果,有效增强赛艇队员的后程冲刺能力。(3)从训练的实施效果来看,女子双桨队年度训练周期板块化创新设计是合理和成功的,即血红蛋白和血尿素两项身体机能指标阶段性训练效果较好,测功仪最大功成绩呈曲折的上升趋势,世界杯、奥运会奖牌数目增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女子皮艇队冬训负荷特征与成效分析
    余银,杜更,高平,段振华,许志娟,郜卫峰
    2016 (4):  64-69.  doi: 10.15942/j.jcsu.2016.04.011
    摘要 ( 1498 )   PDF(1408KB) ( 1256 )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现场观察、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国家女子皮艇队2014年冬训的训练负荷特征及成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冬训按照基础能力恢复、高原有氧提升和专项能力强化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的水上训练量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陆上训练量比例则呈逐渐下降趋势;水上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有氧能力、混氧能力、耐酸能力和速度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有氧能力训练比例在三个阶段均占首位,混氧能力训练比例在各个阶段居第二位,并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耐酸能力训练侧重于在冬训第二、三阶段进行,且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速度能力的训练量比例虽然最低,但训练课次比例高于耐酸能力训练;陆上训练的重点是大力量训练和力量耐力训练,冬训的前、中期突出大力量训练,冬训后期突出力量耐力训练;经过14周冬训全队的有氧能力、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均得到提高,反映此次冬训完成了预定的训练目标和任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男性蝶泳运动员水陆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模式探索与实证研究
    李瑞杰,温宇红,张梦雪,杨政盛
    2016 (4):  70-75.  doi: 10.15942/j.jcsu.2016.04.012
    摘要 ( 1159 )   PDF(1137KB) ( 1731 )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12名上海市14-17岁二、三线青少年男性蝶泳运动员作为受试对象,将实验对象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2-4-2”水陆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对照组进行“2-4-2”常规力量训练。分别在实验干预前后测定受试者八级腹桥测试、15米蹬壁蝶泳腿成绩、50米蝶泳成绩、100米蝶泳成绩、100米蝶泳后15米分段成绩和平均划频、划幅、游速。研究结果显示,水陆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蝶泳运动员的八级腹桥测试、15米蹬壁蝶泳腿成绩、50米蝶泳成绩和100米蝶泳后15米分段成绩以及平均划频、游速,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水陆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模式对提高青少年蝶泳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人体科学
    大负荷游泳运动后大鼠额叶神经元凋亡和线粒体形态变化及Drp1、Mfn2表达的研究
    王璐,邓文骞
    2016 (4):  76-81.  doi: 10.15942/j.jcsu.2016.04.013
    摘要 ( 1299 )   PDF(1987KB) ( 1449 )  
    目的:通过观察一次性大负荷游泳运动后线粒体形态结构以及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一次性大负荷游泳运动引起大鼠额叶神经元凋亡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一次性大负荷游泳运动组(E组,n=54),再根据运动后取材时间的不同将E组分为:即刻组(E0组,n=18);24h组(E24组,n=18);48h组(E48组,n=18)。C组常规饲养,E组进行一次性大负荷游泳运动,无负重游泳4小时。用透射电镜观察额叶神经元及神经元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检测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Drp1、Mfn2 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检测发现E组大鼠大脑额叶神经元发生了细胞凋亡,E组各组大鼠AI显著性高于C组(P<0.01),E组各时间点AI比较为:E24>E0> E48,各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一次性大负荷运动后各时间点Drp1和Mfn2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均高于C组(P<0.05),其中E24组大鼠大脑额叶Drp1和Mfn2 mRNA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最强(P<0.01);与E24组比较,E48组大鼠大脑额叶Drp1 mRNA转录和蛋白的表达下调显著(P<0.05),而Mfn2 mRNA转录和蛋白的表达下调不明显(P>0.05)。结论:一次性大负荷游泳运动引起大鼠额叶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元线粒体形态结构异常,该异常在运动后48h内呈现动态性变化,机体可能通过调节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Drp1、Mfn2表达,影响大鼠额叶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从而调控额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和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小腿肌腱生物材料力学特征实验研究
    沙川华,张涛,李龙
    2016 (4):  82-86.  doi: 10.15942/j.jcsu.2016.04.014
    摘要 ( 1586 )   PDF(1389KB) ( 1329 )  
    目的:人体小腿肌腱损伤后的防治、修复、人工材料替换等需要大量的生物材料力学特征方面的实验数据作为其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德国产Zwick万能材料实验机,对小腿9种72条成人新鲜小腿肌腱进行“一维拉伸破坏试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当应变为0-5%范围时,形变随拉伸应力改变较小,属于曲线的“坡脚区”;当应变为8%-16%范围时,应力随应变增大而增大,属于曲线的“直线区”;当应变达到20%左右时,拉伸应力则随应变增大而减小。(2)小腿肌腱之间极限应变没有显著性差异;跟腱极限应力明显小于趾长伸肌腱、趾长屈肌腱、拇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P<0.05)。(3)部分小腿肌腱之间拉伸刚度与弹性模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小腿肌腱与前臂肌腱均是以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为主构成,故其“应力—应变曲线”也呈现基本相同的特征。(2)从小腿各肌腱极限应变指标对比结果差异不明显可以推断小腿肌腱抵抗最大负荷的能力基本相同;跟腱由于其截面积大,应力呈现分散现象,故极限应力最小。(3)跟腱的拉伸刚度较大,从生物材料上保证其能够承受踝关节完成高频率、大强度、较大运动幅度的背屈运动。(4)肌腹强大的肌腱主要通过肌肉收缩力使其产生弹性变形,而肌腹较小的肌腱主要通过自身弹性变形满足承担功能的需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射箭反曲弓的生物力学测试研究
    杨成,张晓林,张明洪
    2016 (4):  87-92.  doi: 10.15942/j.jcsu.2016.04.015
    摘要 ( 1435 )   PDF(1905KB) ( 1551 )  
    构建反曲弓响应在线检测系统,对弓(含弦)系统所受的载荷相关参数进行静态与动态检测,为提高射箭运动训练水平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碳素工字钢自制试验台架,台架的长度取发射器和弓拉满弦的长度之和,对国家射箭队运动员使用的反曲弓进行静态与动态特性测试,对2名射箭运动员的实射进行测试。结论:静态测试中,弓片上测点的静态应变响应与通过弦线对弓片所施加的载荷之间的关系以及拉力与拉距的关系均为线性关系;动态测试中,弓片未安装弓弦时的应变响应频率为46.88Hz,安装弓弦后的响应频率全部为13.67Hz;并且安装减振器后的弓片响应波形更平滑。从弓箭系统单杆减振器安装效果评价上来看,安装在弓柄上部比装在弓柄下部的减振效果更好,而组合减振器比单杆减振器效果更好;细箭比粗箭更适合反曲弓系统;螺钉紧固程度越紧,弓系统的整体性越好,但其松紧程度对该型号反曲弓系统的固有频率没有影响。2名射箭运动员用同一弓箭时的动态响应不同,训练射箭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目的是尽量使运动员把能量集中在弓系统箭飞行的方向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胚胎发育理论在过头类项目运动员肩痛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曾真
    2016 (4):  93-96.  doi: 10.15942/j.jcsu.2016.04.016
    摘要 ( 1380 )   PDF(1217KB) ( 1472 )  
    肩痛是过头类运动项目中最常见的损伤,其原因的多样性以及损伤的复杂性使该问题的诊断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检索CNKI及Pubmed国内外数据库,通过“shoulder pain”“embryo developmental”等关键词,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论:通过结合胚胎发育理论,运用牵涉痛的原理,将有助于临床医师能更深入的了解过头类项目运动员肩痛的特点及疼痛发生的内在原因,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度,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
    锻炼心理学的历史演进轨迹
    杨剑,季浏,陈福亮
    2016 (4):  97-102.  doi: 10.15942/j.jcsu.2016.04.017
    摘要 ( 1490 )   PDF(1159KB) ( 1117 )  
    史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锻炼心理学是一门将锻炼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历经50多年的发展历程,锻炼心理学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体育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论文分别从三个发展阶段对国内外锻炼心理学的发展轨迹作了回顾,从中可以窥见我国锻炼心理学从无到有直至与国际接轨的历程,以便学界及时掌握国内外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动向。通过追寻发展轨迹,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锻炼心理学的科学发展,以期推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开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健康信念的中介效应
    张春雷,张守伟,肖坤鹏
    2016 (4):  103-108.  doi: 10.15942/j.jcsu.2016.04.018
    摘要 ( 1370 )   PDF(1173KB) ( 1599 )  
    目的:对运动、心理压力和健康信念三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预防和缓冲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实证及理论上的依据。方法:以18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不同运动项目为干预手段,采用实验组-对照组的组内、组间(前-后)测试对比设计自然实验法。结果:不同运动项目能有效的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改善效应强度为:足球和篮球锻炼效果好于排球,排球好于羽毛球和乒乓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好于武术和轮滑;不同运动项目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健康信念水平,但不存在明显的项目效应差异;运动不仅可以直接缓冲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还可通过健康信念的合理性和控制性取向间接的缓冲心理压力。结论:健康信念在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过程中起着部分的中介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校体育学
    美国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问题研究及启示
    董国永,毕永兴
    2016 (4):  109-114.  doi: 10.15942/j.jcsu.2016.04.019
    摘要 ( 1261 )   PDF(1142KB) ( 1546 )  
    采用文献资料法介绍了美国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及实施办法,并揭示了美国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如标准未能真正发挥其功能,评价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认证过程存在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现象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重“体育教师专业团体”的力量;二是注重标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三是注重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区分;四是注重评价过程的反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前体育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路径研究
    张晓波
    2016 (4):  115-121.  doi: 10.15942/j.jcsu.2016.04.020
    摘要 ( 1482 )   PDF(1172KB) ( 1496 )  
    职前体育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对“我是谁”即专业身份的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职前阶段教师的专业身份并不稳固,因此应帮助其建构作为教师的专业身份,从而获得自我认同感。本研究在理解职前体育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建构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建构理论和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影响专业身份建构的因素包括关于教师专业身份的前概念、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实习期间的体验。提出应培养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信念、调整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提供专业身份建构的协商平台、创设职前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从而帮助职前体育教师建构专业身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慕课现象的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
    金成平
    2016 (4):  122-126.  doi: 10.15942/j.jcsu.2016.04.021
    摘要 ( 1945 )   PDF(1138KB) ( 1316 )  
    慕课作为在线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蕴涵多种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持续创新的新时代,体育慕课存在慕课的使用范围有限、学生类型与学习成效面临质疑、慕课的教与学存在困难、教学成本与质量存在二维背离的发展困境。重新审视与反思慕课,发现:技术性工具难以带来教育真正的变革、慕课反映了我国教育界缺乏文化自信的心态、本土教育机制生长点的缺乏将颠覆抑或融合慕课的作用。最后提出:以体育慕课发展为契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转变、打造精品体育慕课满足学习者多元需求、建立慕课学习过程为内核的监管机制来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合力推进体育慕课持续发展等未来发展趋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地址:中国 · 四川省成都市体院路2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095371 E-mail:cdtyxb1960@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