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ISSN 1001-9154 CN 51-1097/G8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稿
    成都体育学院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思考
    刘青, 舒为平, 陶中平, 王宏江, 孙淑慧, 朱道辉
    2016 (3):  1-6.  doi: 10.15942/j.jcsu.2016.03.001
    摘要 ( 1999 )   PDF(1092KB) ( 1341 )  
    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新趋势,参照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校定位分类体系,对成都体育学院近10年办学定位实践和70余年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办学目标,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完成学校整体迁建等方面的发展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索与争鸣
    梳理与反思:60年来中国学生体质力量素质测试的科学性考量
    孙有平, 范洪彬, 季浏
    2016 (3):  7-13.  doi: 10.15942/j.jcsu.2016.03.002
    摘要 ( 2039 )   PDF(1196KB) ( 1513 )  
    自1954年中国颁布第一个官方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以来,中国学生体质力量测试已经走过60年,但其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尚需考证。新中国“劳卫制”时期的力量素质指标体系偏重力量-运动技能指标,躯干力量指标缺失;“锻炼标准”时期力量—运动技能指标仍被倚重,但增加了女性躯干力量指标;“健康标准”时期指标设置趋于一般力量,但不够全面。身体局部指标设置中上肢指标数量繁多且依据性别、年龄选测要求较高,其可靠性与有效性较低;躯干力量测试指标单一(仰卧起坐)并有年龄及性别限制,且测试方法的有效性较低;立定跳远为下肢唯一测试指标且有“技能学习”等因素影响争议,有效性有待实验证实。未来中国学生体质力量测试指标设置可进行如下优选:上肢修正引体向上、俯卧撑(男)或屈膝俯卧撑(女)三选一,躯干多种仰卧起坐优选与补充俯卧背伸和平板支撑,下肢进行立定跳远与两种下蹲跳实验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六分钟上下楼梯试验与摄氧量的相关性研究
    郭辉, 孙景权, 张一民
    2016 (3):  14-18.  doi: 10.15942/j.jcsu.2016.03.003
    摘要 ( 1484 )   PDF(1131KB) ( 1417 )  
    目的:对六分钟上下楼梯试验(6-minutes stairs climbing and descending test,6MSCDT)的台阶数、峰值摄氧量(VO2peak)与Bruce方案测得的最大摄氧量(VO2max)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推测最大摄氧量的回归方程。探讨6MSCDT能否准确反映人体心肺耐力,为今后完善简易心肺耐力测定方法提供一点新的思路。方法:随机招募69名志愿者,进行6MSCDT和最大摄氧量的测试,计算6MSCDT测试结果,然后比较其与逐级递增负荷试验(Graded Exercise Testing,GXT)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6MSCDT的峰值摄氧量与GXT的最大摄氧量存在高度相关关系(r=0.911,P<0.01);6MSCDT的台阶数与相对峰值摄氧量存在高度相关关系(r=0.751,P<0.01);6MSCDT的台阶数与GXT中的最大摄氧量存在高度相关关系(r=0.556,P<0.01)。得到了以体重、台阶数和性别为自变量的推测最大摄氧量回归方程(r=0.888,R2=0.789,调整R2=0.779,SEE=0.408L/min)。结论:6MSCDT可以用来推测最大摄氧量,并且可以成为一种评价心肺耐力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研究
    张瑞林, 王先亮
    2016 (3):  19-24.  doi: 10.15942/j.jcsu.2016.03.004
    摘要 ( 1530 )   PDF(1103KB) ( 1411 )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产业发展规律角度对体育产业发展机制进行研究。研究显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存在政府职能不明确、社会组织发展职能不健全、市场主体参与体育产业管理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意见的探索中提供了新思路。建议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机制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由管制向绩效转变和由个体向协同转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体育运动与社会资本研究:成果、特点与前瞻
    周结友
    2016 (3):  25-31.  doi: 10.15942/j.jcsu.2016.03.005
    摘要 ( 1365 )   PDF(1121KB) ( 1350 )  
    为了解中国体育运动与社会资本研究现状,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体育运动与社会资本相关研究议题与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梳理。研究发现,中国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聚焦于体育运动参与与社会资本生成,社会资本对体育运动(参与者)的影响等10个议题。得出了研究成果总体质量较高,近年来成果数量增长很快;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基本上都是横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较为粗糙;研究成果没有较好地反映中国体育运动实践,部分研究议题亟待关注等结论。以此为基础,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该关注的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形态与体力活动的关系研究
    梁汉平
    2016 (3):  32-36.  doi: 10.15942/j.jcsu.2016.03.006
    摘要 ( 1181 )   PDF(1714KB) ( 932 )  
    体力活动不足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形态是人们体力活动行为的环境影响因素,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和比较的方法探讨作为城市形态的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密度、土地混合使用、街道连通性等与人们的体力活动相关。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街道、公园与绿色空间、邻里的设计,以增加社区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性自我:个体化社会背景下休闲体育健康发展路径研究
    缪柯, 杨海庆
    2016 (3):  37-41.  doi: 10.15942/j.jcsu.2016.03.007
    摘要 ( 1460 )   PDF(1081KB) ( 1316 )  
    通过对社会性自我这一社会学理论的深入阐释,以社会性自我为切入口深度剖析了个体化社会背景下休闲体育健康发展的路径,试图从理论层面构建起个体化社会背景下休闲体育发展进程中个体与社会性自我的良性发展关系,从而直接推动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研究认为: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依靠个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规范的良性互动,从而使积极参与休闲体育的社会个体的心理与行为通过社会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社会公德等进行有效控制、调节、激发,使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自我”,进而推动休闲体育在个体化社会中实现协调发展,社会个体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最终实现社会进步与休闲体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锻炼行为转变的阶段非连续性检验及干预启示
    郭新艳
    2016 (3):  42-47.  doi: 10.15942/j.jcsu.2016.03.008
    摘要 ( 1443 )   PDF(1156KB) ( 1624 )  
    分层随机抽取城镇居民343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以及阶段性干预等方法,构建了体育锻炼行为转变的整合概念模型,通过对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变量的阶段差异性及锻炼行为阶段非连续性检验等方面的研究,证明了个体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存在性,即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并据此提出了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干预措施和方法,研究结果为健康行为促进中的阶段匹配干预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居民体育消费统计调查方法优化研究
    蔡军, 李伟平
    2016 (3):  48-54.  doi: 10.15942/j.jcsu.2016.03.009
    摘要 ( 1295 )   PDF(1207KB) ( 1273 )  
    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支出法、因子分析法、多间端等距指标入户抽样调查法。以陕西省和西安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对陕西省11个城市52个区县4 100户城乡居民家庭、西安市13个区县1 390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居民体育消费统计指标入户记账统计调查。本研究在借鉴现行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消费经济、体育经济和经济统计理论的基础上,以入户调查为手段,通过准确把握不同经济区域体育消费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着力优化我国体育消费统计方法与指标体系。提出建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消费统计工作机构,成立体育消费统计专家研究机构,制定《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统计调查方案和实施计划》等措施来推进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统计调查制度的建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BA全明星周末赛制改革优化研究
    姚健
    2016 (3):  55-60.  doi: 10.15942/j.jcsu.2016.03.010
    摘要 ( 2298 )   PDF(1249KB) ( 1149 )  
    为深入落实体育产业中“支持一批优质赛事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加速CBA联赛品牌建设,更好地服务球迷、媒体和赞助商的高端需求,采用现场调研、文献资料和访谈法对CBA全明星周末赛制改革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 CBA全明星周末赛制主要问题诊断结果是:时间设置不当;地点选择单一;明星选拔与使用随意;开幕式设计乏味;比赛项目盲目模仿;圆桌访谈无序;社会公益活动偏少。(2)改革优化的路径是:赛事常规赛半程举办;承办城市不同区域轮换;队员选拔使用办法优化;开幕式内容精简;比赛项目规则创新;球星访谈完善;推出元老复古赛,社会公益活动拓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门户网站大型体育赛事移动化传播面临的困境解析
    李芳
    2016 (3):  61-65.  doi: 10.15942/j.jcsu.2016.03.011
    摘要 ( 1847 )   PDF(1131KB) ( 1009 )  
    以传播学媒介环境范式研究为逻辑起点,以新浪、腾讯、搜狐和网易四大门户网站的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2014年巴西世界杯和2015年足球亚洲杯报道为主要研究内容,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用户体验和传播生态四个维度调查解析大型体育赛事移动化传播面临困境并思考健康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为门户网站转型和健康发展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历史演进与支持系统分析
    浦义俊, 戴福祥, 江长东
    2016 (3):  66-72.  doi: 10.15942/j.jcsu.2016.03.012
    摘要 ( 1541 )   PDF(1121KB) ( 1574 )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德国足球甲级联赛进行研究。首先,从发轫崛起期、调整徘徊期、改革复兴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对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历史演进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其次,基于四个层面分析了德国足球甲级联赛运营成功的支持系统,认为经济社会层面支持表现为德国创新的经济模式和理性社会改革;文化哲学层面支持表现为德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商业哲学助推;制度管理层面支持表现为德国政府的高度支持和职能机构履职;人才教育层面支持表现为青训体系标准化和校园足球双管齐下。最后指出了对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启示,认为应深化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构建足球事业一体化的生态圈;强化俱乐部公共服务职能,紧密联系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发展;注重俱乐部和联赛长期规划和财务健康水平,提升联赛健康度;加强青训体系标准化建设,深化足球教练员培训机制,加大对青少年足球教材的开发力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以英国足球教练员迁移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蒋涌才, 王晶
    2016 (3):  73-76.  doi: 10.15942/j.jcsu.2016.03.013
    摘要 ( 1617 )   PDF(1089KB) ( 1181 )  
    大多数历史学家赞同英国教练在将足球传播到欧洲大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几乎没有人关注或是研究过足球理念、知识和技术,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机制传播到欧洲大陆。本文广泛搜集教练员迁移和跨文化传播的大量文献,研究了英国海外教练的迁移模式和迁移网络,表明:足球观念、知识和技术的跨文化交流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足球运动指导思想和方法要不断适应当地环境的变化;在某些方面与19世纪的工程师相比,通过足球的信息和知识交换,以及对足球运动人员的安排,英国足球教练已经成为新兴的跨国体育网络的典型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训练与竞赛
    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动作编排结构与特征的研究
    汪敏, 赵亚楠
    2016 (3):  77-82.  doi: 10.15942/j.jcsu.2016.03.014
    摘要 ( 1470 )   PDF(1093KB) ( 1347 )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15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全能前8名队伍“6棒2圈”与“5带”,共计16套成套协作动作的队形与空间、动作类型与运动形式的编排结构进行分析与梳理,旨在探寻其编排的不足,以此提出适应于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动作的创编策略,提高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的整体编排水平。结果表明:新周期下协作动作是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发展的精髓;运用器械的娴熟能力限制了协作动作多样化队形的再现,影响其多元化的编排效果;简单的身体运动轨迹阻碍了协作动作空间形式的展现,影响其多层次的空间效果;协作动作编排类型的匮乏,影响其艺术层次向高深的技术迈进。富含创意的队形、巧妙独特的类型、完美无缺的完成是共同提升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动作创新编排的新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排球运动员跳发球速度与成功率变化规律及其提升机制
    范尧
    2016 (3):  83-89.  doi: 10.15942/j.jcsu.2016.03.015
    摘要 ( 1727 )   PDF(1367KB) ( 1390 )  
    目的:测试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变化,探讨核心力量提升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训练机制。方法:以36名不同等级排球运动员为被试,每周训练3次,训练前(H0)、4周末(H1)、8周末(H2)、12周末(H3)和16周末(H4)对运动员侧桥、侧抛实心球和1min仰卧起坐及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各测量1次。结果: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较训练前显著提高,左右侧桥时间和1min仰卧起坐次数提升幅度在H2-H1、H3-H2和H4-H3具有显著差异,侧抛实心球距离则在H4-H3有提升但无显著差异,且在H3-H2均随运动等级的提高,提升幅度越明显;运动员跳发球质量较训练前显著提高,跳发球速度提升幅度在H2-H1和H3-H2 具有显著差异,成功率提升幅度在H2-H1、H3-H2和H4-H3具有显著差异,且在H3-H2都随运动等级提高,提升幅度逐渐减弱。结论:水平面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可能是影响跳发球速度的关键,核心力量训练影响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人体不同水平面核心稳定性的联合作用来完成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阶段运动学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蒋云飞, 杨明, 程亮, 吴新华
    2016 (3):  90-95.  doi: 10.15942/j.jcsu.2016.03.016
    摘要 ( 1555 )   PDF(1119KB) ( 1138 )  
    目的:分析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成绩与速度、距离、角度和角速度等运动学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其动作运动学特点,为跳远科学训练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德国SIMI—Motion9.01三维录像系统分析了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录像,比较了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运动学参数,将国内(n=7)跳远成绩与助跑、起跳阶段运动学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助跑阶段:国内组倒6米平均速度、倒2步速度、倒1步速度均值显著小于国外组(P<0.05)。倒3步步长、倒2步步长均值非常显著小于国外组(P<0.01)。倒11米-倒6米的平均速度、倒6米内平均速度与成绩呈中度显著正相关,倒1步速度、倒2步速度与成绩呈高度显著正相关;(2)起跳阶段:国内组着板角、起跳过程髋转动角、摆动腿平均角速度和腾起垂直速度均值显著小于国外组(P<0.05),而水平速度损失率显著大于国外组(P<0.05)。起跳过程髋转动角、摆动腿平均角速度、腾起速度与成绩呈中度显著正相关,而腾起水平速度、腾起垂直速度与成绩呈低度显著正相关,起跳时间与成绩呈高度显著负相关。结论:增加起跳前步长、步速、着板角,提高起跳过程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腾起垂直速度,降低水平速度损失率是提高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成绩的重要运动学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秀男子100m蛙泳运动员的技术发展特点研究
    吴小彬
    2016 (3):  96-101.  doi: 10.15942/j.jcsu.2016.03.017
    摘要 ( 1282 )   PDF(1150KB) ( 1075 )  
    本研究主要运用Dartfish 5.5 软件以 25 帧/s速度对北岛康介、汉森、谢智、范德伯格等优秀男子100m蛙泳运动员多届比赛的技术解析,分析不同竞技阶段的技术特点与技术风格。其结论如下:(1)保持较快划频的积极游进节奏是优秀男子100m蛙泳运动员取得成功的关键。(2)优秀男子100m蛙泳运动员技术表现出:身体位置高平,躯干、腰部与手腿动作配合协调;窄收腿、快收腿,窄蹬腿的腿部技术特点;宽划水、深划水的手臂技术的特点。(3)优秀男子100m蛙泳运动员游进时的重心水平速度变化呈现明显的“双谷双峰”,运动员划手与蹬腿是产生推进力的两个主要动作,单个动作周期内最大速度产生在手臂内划阶段,但蹬腿的推进力冲量对速度的贡献要大于划手的推进力冲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旋球的分类及搓接下网原因分析
    唐东阳, 许志娟, 徐金陆
    2016 (3):  102-105.  doi: 10.15942/j.jcsu.2016.03.018
    摘要 ( 1579 )   PDF(1090KB) ( 1402 )  
    为了加深对下旋球的认识,减少搓接下旋球的失误率,提高教学和训练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专家咨询法,对搓接时容易下网的下旋球进行分类,归纳其不同的特点,并通过物理分析法对搓接下网的运动学和力学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搓接不同类型的下旋球在击球时间、挥拍方向、技术动作的选取上进行区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异速生长理论的“标准化力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张魏磊, 刘晔
    2016 (3):  106-110.  doi: 10.15942/j.jcsu.2016.03.019
    摘要 ( 1531 )   PDF(1103KB) ( 1464 )  
    异速生长理论描述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内在功能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该理论已被生物学界广泛认可,在比较不同生物体某些属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外的体育科研工作者对异速生长理论在体育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基于异速生长理论提出“标准化力量”的概念,对“标准化力量”评价不同体型尺度个体的力量素质水平进行了实践探索。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知网、PubMed、EBSCO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检索“异速生长”“肌力评价”“allometric scalling”“normalized strength”等关键词,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得出结论:“标准化力量”是基于异速生长理论而推导出的一种力量换算方法;应用“标准化力量”评价不同体型尺度个体的力量素质水平能够排除体型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由于异速生长指数的取值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使“标准化力量”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这是今后体育科研工作中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人体科学
    振动频率影响肌肉力量振动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
    刘北湘, 刘晓亚, 戴玮
    2016 (3):  111-115.  doi: 10.15942/j.jcsu.2016.03.020
    摘要 ( 1687 )   PDF(1130KB) ( 1233 )  
    目的:通过对受试者采用不同振动频率进行附加振动的负重蹲训练,探讨振动频率对肌肉力量振动训练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大学男生30人为受试者,在振动台上进行不同振动频率的负重蹲训练。使用三维影像测量和测力台同步采集50cm跳深和负重蹲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使用瑞士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膝关节向心和离心收缩时的肌力指标。对实验前后两次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频组在跳深的净冲量、反跳时间和反跳高度等方面明显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负重蹲的最大力值、蹬伸时间、冲量的改变幅度要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肌力数据的力矩峰值和最大功率的增大幅度上也明显高于低频组。结论:较高振动频率(35-45Hz)更有利于促进下肢肌群超等长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下肢伸肌群的向心工作能力以及能力储备,能够提高膝关节在离心和向心两种工作状态下的力矩峰值以及最大工作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递增负荷运动对小鼠骨骼肌SOD同工酶活性和mRNA表达的影响
    王平, LIChunguang, 漆正堂, 丁树哲
    2016 (3):  116-121.  doi: 10.15942/j.jcsu.2016.03.021
    摘要 ( 1307 )   PDF(1139KB) ( 1445 )  
    目的:通过建立急性递增负荷小鼠运动模型,探讨小鼠急性跑台运动后骨骼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反应。方法:30只6周龄清洁级雄性ICR小鼠,体重20.81±2.31g,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6只)、急性递增负荷运动45min组(E1组,6只)、90min组(E2,6只)、120min组(E3组,6只)和150min组(E4组,6只)组。正式运动按以下程序:第1 级负荷:0°,8.2m/min(相当于53%VO2max),15min;第2 级负荷:5°,15m/min(相当于64%VO2max),15min;第3 级负荷:10°,19.3m/min(相当于76%VO2max)。各组分别运动至所设相应时间及安静对照组,取出左、右侧腓肠肌,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线粒体NO含量,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eNOS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线粒体MnSOD、CuZnSOD的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骨骼肌MnSOD、CuZnSOD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小鼠骨骼肌线粒体NO含量在急性递增负荷运动45min、90min、120min和150min均出现显著增加(P<0.05),且90min达到峰值(P<0.01);小鼠骨骼肌线粒体eNOS活性在急性递增负荷运动45min、90min和120min均出现显著增加(P<0.05),且90min达到峰值(P<0.01),但150min未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2)线粒体MnSOD活性在急性运动45min后明显增加(P<0.05),急性运动90、120min和150min均出现极显著增加(P<0.01),且在120min达到峰值;(3)与安静对照组相比,MnSODmRNA在急性运动45min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急性运动90min、120min和150min均出现极显著性增加(P<0.01),且在150min达到峰值(P<0.01)。结论:线粒体MnSOD对急性递增负荷运动具有较好的应答反应,是运动刺激-反应-适应的主要SOD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温高湿环境下高水平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运动热调节反应及补液干预的作用
    侯希贺, 王人卫, 吴卫兵, 李合, 盛泽田
    2016 (3):  122-126.  doi: 10.15942/j.jcsu.2016.03.022
    摘要 ( 1512 )   PDF(1086KB) ( 1255 )  
    目的:探讨高水平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的身体热调节反应以及补液干预对热调节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8名男性高水平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运动员年龄16.1±2.3岁,最大摄氧量44.5±7.2ml/kg/min,训练年限3.8±1.7年。分别在常温常湿、高温高湿和高温高湿补液三种条件下进行运动,每一种条件试验间隔时间为10天,运动的强度都为70% VO2max。且在每次试验前后测试核心温度,试验过程中测试血乳酸、心率,试验后收集汗液测试电解质。结果:(1)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员机体核心体温、血乳酸、心率、汗液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常温常湿环境,运动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常温常湿环境;(2)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通过补液,运动员机体核心体温、血乳酸、心率、离子浓度均显著下降,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升高。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员的核心体温、血乳酸、心率等升高明显,汗液离子丢失明显,运动持续时间较短,运动能力受到较大影响。补液对减少高温高湿环境汗液离子丢失、维持运动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地址:中国 · 四川省成都市体院路2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095371 E-mail:cdtyxb1960@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