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勇.形象:想象的表意实践——形象学中形象概念的内涵新探[J].天津社会科学,2012(4):91-96. [2] “自塑”与“他塑”:中国国家形象建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4):4. [3] 李娟.自我与他者:国际传播认识论的内在理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12):55-65. [4] 李源,王岗.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内涵与价值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4):28-33. [5] 周宁.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J].学术月刊,2005(8):11-18. [6]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6. [7] 福原泰平. 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5. [8]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 [9] 李勇,周宁.西欧的中国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4. [10] 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M].陈家定,汪正龙,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2003:277. [11] 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A].载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7. [12] 李平平,周爱光,王雷.“Kung fu”词语的溯源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1,35(5):96-102. [13] 黎在敏,赵斌.中美报纸的中国武术形象表达异同研究——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J].体育学研究,2020,34(6):86-94. [14] 崔家宝,陈小蓉,刘璇.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籍习练者文化认同的研究——以新会蔡李佛海外传播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6):139-145. [15] 梁勤超,李鲲,李源.中华武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意涵、内在旨向与实践向度[J].体育学刊,2024,31(3):7-13. [16]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93. [17] 王岗,金向红,马文杰.对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1):51-55. [18] 皮埃尔·布尔迪厄.帕斯卡尔式的沉思[M].刘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9. [19] 靳大力.体育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内蕴逻辑、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J].体育学刊,2024,31(3):1-6. [20]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 韩莉,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