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ISSN 1001-9154 CN 51-1097/G8

推荐文章更多...

2024年, 第5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15 上一期   
特稿
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成的时代背景、思想逻辑与现实价值
孙葆丽, 王猛, 李圣鑫, 叶凡希, 侯琨, 牛奔, 张彬, 赵月, 宋奇然, 吕方, 赵艺桦
2024 (4):  1-8.  doi: 10.15942/j.jcsu.2024.04.001
摘要 ( 168 )   PDF(1269KB) ( 285 )  
作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首届从筹办之初就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至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在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为世界做出了新的典范,贡献了中国智慧。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成的时代背景、思想逻辑和现实价值进行探究,以期取得对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认知。研究表明: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我国“两个一百年”重要历史节点以及奥运会可持续性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生成,思想引领、目标体系、实践方针、长效原理和科学应变构成了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成的思想逻辑,并在个人、国家和全球三重视野下展现了其独特的现实价值,为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消费研究
体育消费券促进体育消费的作用机制、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陈元欣, 施宇, 周彪
2024 (4):  9-17.  doi: 10.15942/j.jcsu.2024.04.002
摘要 ( 127 )   PDF(1312KB) ( 264 )  
体育消费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体育消费券是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多地发放体育消费券的实践,系统分析体育消费券促进体育消费的作用机制与实践困境,提出高效发放体育消费券的优化路径。研究认为:应从提升作用广度层面拓宽体育消费券受众群体;从提升作用力度层面链接购销,打通消费渠道;从提升作用精度层面定向纾困市场主体;从提升作用效度层面强化发放体育消费券保障,以期促进体育消费,为助力经济稳增长贡献体育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陶玉流, 王越, 刘雨欣, 吴相雷, 郭若凝
2024 (4):  18-27.  doi: 10.15942/j.jcsu.2024.04.003
摘要 ( 134 )   PDF(1393KB) ( 260 )  
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引擎。文章系统阐述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内涵并构建研究框架,解析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作用机理和现实依据。研究认为:体育消费的基础效应、核心效应、保障效应能为人民群众提供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从而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模式以及消费环境的转变与升级是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成为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依据。进入新发展阶段,应当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体育产业供给侧、需求侧双侧改革,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丰富的有效供给;构建体育消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把国内市场作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主要来源;不断完善以民生为重点的制度建设,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体育消费影响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陈颇, 刘从众, 杨世成, 伏开鑫
2024 (4):  28-36.  doi: 10.15942/j.jcsu.2024.04.004
摘要 ( 157 )   PDF(1267KB) ( 290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也为体育消费带来新契机、新动能、新特征。文章基于2015~2021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及异质性分析,探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我国体育消费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对于体育消费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在地理区位上东部地区比中西部更明显,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更为显著。在作用路径上,数字经济可通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体育消费发展。因此,应加快建设信息网络设施,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持续推动创新能力发展,加快创新体育消费体验,不断拓宽数字体育消费市场,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缩小区域数字经济差距,以提高我国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水平,为助力经济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体育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史与体育文化
中国体育文化工作的理论与行动逻辑反思
李楠, 孙淑慧
2024 (4):  37-47.  doi: 10.15942/j.jcsu.2024.06.02
摘要 ( 139 )   PDF(1314KB) ( 276 )  
文章基于概念史研究范式,梳理了中国体育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演变,揭示出:从具体实践层面来看,加强我国体育工作应强调与重视狭义的体育文化。从“跳出体育看体育”的思维来看,体育工作应该注重强调与高扬体育的文化属性与内涵。论文基于后物质主义时代发展之需及文化图强的发展战略和公共治理理念的兴起等讨论了加强体育文化工作的时代要求;并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体育文化的行动路向:一是致力从强调单向度自上而下的“建设”走向“治理”;二是培育和传播中华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中国体育荣誉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实践思考
齐冰, 张妍, 党挺
2024 (4):  48-55.  doi: 10.15942/j.jcsu.2024.04.006
摘要 ( 136 )   PDF(2199KB) ( 261 )  
体育荣誉制度具有动员激励和行为导向的功能,新时代新征程完善体育荣誉制度也是时之所需。文章通过追溯新中国体育荣誉制度的历史发展,并借鉴域外的功勋荣誉制度,提出了完善体育荣誉制度的实践思考: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强化政治引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积极主动将党的政治主张和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党和国家功勋荣誉法律法规和政策政令,转化为工作实践。第二,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丰碑,而且是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凝结,建议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作为体育荣誉的重点工程打造。第三,通过建立国家体育事业的功勋簿、历史纪念馆,展示勋章的博物馆等措施,发挥持久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第四,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国际化是世界惯例,应推动体育荣誉制度更加国际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春秋》三传所见体育元素及其文化特征
王娜
2024 (4):  56-63.  doi: 10.15942/j.jcsu.2024.04.007
摘要 ( 132 )   PDF(1274KB) ( 256 )  
《春秋》三传以史学和经学双重视野对中国古代体育进行了记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春秋》三传中的体育活动及其文化特征。研究认为:《春秋》三传是“蒐苗狝狩”四时狩猎、投壶、跳远和跳高等体育项目的最早文献记载,还记载了射箭、徒手搏击、弈棋、骑马、养生等体育活动。反映出来的文化特征表现为5个方面:一是初步体现出体育健身性的基本特征;二是从礼仪性发展出审美娱乐性;三是用于区分优劣的竞争性日趋明显;四是体现出体育在技术与精神方面的双重教育性;五是通过体育交流和体育外交,消弭战争,维护和平。三传对各国交往及其所涉及到的体育元素的记载,在丰富书写文化功能和意义的同时,也成为中华体育精神形成的重要知识和观念来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传播
行动者、转译与网络:新华社东京奥运会新闻生产及其国际合作
曾文莉, 杨茜
2024 (4):  64-71.  doi: 10.15942/j.jcsu.2024.04.008
摘要 ( 129 )   PDF(2565KB) ( 287 )  
新华社首次以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和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身份参与东京奥运会,并取得了瞩目成绩。文章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框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扎根理论,分析新华社奥运新闻生产内外部网络行动者及结构、环节、影响因素和流程。研究发现,该网络以记者和编辑为核心,并形成多圈层结构;网络中的行动者采用了生态性竞合转译策略。这一发现拓宽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新闻学研究中的视角,启发大型体育赛事报道重视情感因素对行动者的激励作用,以及合规守约、开展与国际组织交往在国际媒体合作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转与循环:健身直播平台中的身体规训机制与微观权力博弈
陈瑾如, 万晓红
2024 (4):  72-79.  doi: 10.15942/j.jcsu.2024.04.009
摘要 ( 127 )   PDF(1266KB) ( 257 )  
研究基于福柯的身体规训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抖音平台的2个健身直播间展开观察,并结合访谈法对抖音健身直播跟练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尝试在权力关系的流动性与身体既缺席又在场的复杂性中,把握健身直播场域中微观权力运作的“变”与“不变”,揭示数字化健身方式与当代身体观念面临的异化与挑战。研究发现,福柯笔下的身体规训在以数字媒介为基础的中介化交往方式中依旧存在,此为“不变”。“变”的是赛博空间 “去中心化”与“双向互动性”特点,使弥散其中的权力关系实现逆向反转;健身直播场域中的微观权力呈现流动的态势,并最终形成链式结构。研究认为,在看到健身直播诸多优势的同时,不应忽视流动在其中的权力机制,使本可以解放身体的体育运动被规训为操控身体的标准化生产方式,使居于规训链条中的个体面临着自我客体化等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人文社会学:冰雪运动
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国校园冰雪运动政策研究——基于获得冬奥会举办权以来14份校园冰雪运动政策文本的分析
王琪, 夏冉, 李经展, 项鑫, 柴宏琴, 刘红
2024 (4):  80-87.  doi: 10.15942/j.jcsu.2024.04.010
摘要 ( 140 )   PDF(2089KB) ( 272 )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获得冬奥会举办权以来在国家层面上颁布的14份校园冰雪运动政策文本进行分析,认为中国校园冰雪运动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结构呈现不均等化分布;校园冰雪运动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和应用类型明显低于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校园冰雪运动供给型政策工具仍受制于经济体制、教育观念、公共服务机制、政府采购、体育服务外包等外部环境因素。由此,提出完善校园冰雪运动政策工具组合结构、创新推动校园冰雪运动政策工具应用均衡化、加强统筹校园冰雪运动政策工具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研究
赵晶, 李紫薇
2024 (4):  88-94.  doi: 10.15942/j.jcsu.2024.04.011
摘要 ( 125 )   PDF(1248KB) ( 252 )  
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目标引领下,中国冰雪运动发展需要运用好北京2022冬奥会遗产,加快建设冰雪运动强国。文章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全过程,对标《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五项战略任务,通过对我国群众冰雪运动、竞技冰雪运动、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审视,提出如下推进策略:(1)群众冰雪运动要完善冰雪运动普及推广,助力健康中国战略;(2)竞技冰雪运动要提高冬季项目整体竞技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3)冰雪体育产业要加快冰雪体育产业运营效率,培育经济发展动力;(4)冰雪体育文化要促进冰雪运动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5)冰雪国际交流要加强冰雪交流合作,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训练学
6~12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
邱艳平, 王丽娟, 陈欢, 王丽静, 王延坤
2024 (4):  95-108.  doi: 10.15942/j.jcsu.2024.03.22
摘要 ( 189 )   PDF(5148KB) ( 285 )  
文章对国内外6~12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FMS)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总结并归纳各研究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半定量评价方法和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评定。通过系统检索,本文共纳入30篇相关文献。半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年龄/年级、健康体适能、身体活动/体育活动、父母对孩子FMS的感知、体育课5个因素与儿童FMS水平一致性正相关。Meta分析结果显示身体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课的干预能有效提高儿童FMS水平,身体活动/体育活动的干预效果更佳。干预周期>20周、每周≥3次、干预时长>60 min对FMS的干预效果最优。建议未来在我国学龄儿童FMS干预方案或政策制定中,应充分考虑与儿童FMS一致性相关的因素及干预方案,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儿童FMS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教融合视域下中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的问题审视与路径创新
胡博然, 李明达, 朱凯迪, 赵苏妙
2024 (4):  109-116.  doi: 10.15942/j.jcsu.2024.04.013
摘要 ( 143 )   PDF(2316KB) ( 304 )  
深化体教融合需要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赛事体系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支撑。文章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从《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新时代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目标任务出发,发现当前中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仍呈现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为主导的“双轨制”特征,存在跨界合作困难、组织方法不科学、场次数量不足、保障监督不完善的显著问题。本文基于体教融合改革和振兴“三大球”发展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促进多元主体共同构建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以青少年成长规律为基础提出赛事培养的“三类人才”,改革青少年篮球赛事治理结构,提出打造“中国青少年篮球联赛”的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校体育学
体育学法概念辨析——兼与《体育学法论》作者商榷
李王杰, 芦金峰
2024 (4):  117-123.  doi: 10.15942/j.jcsu.2024.04.014
摘要 ( 120 )   PDF(1243KB) ( 262 )  
文章通过对《体育学法论》的分析,明确体育学法概念。《体育学法论》把“体育学法”等同于“体育学习方法”,甚至是体育课堂上学生个别的行为表现,与书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初衷相悖,由于体育学习方法界限具象且狭窄,造成《体育学法论》研究内卷化,教法和学法互为因果,真正的体育学法概念被遮蔽。把体育学法定义为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规律与法则,可以区别体育学法与体育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能力等相关概念。文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依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要求,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教学重心从项目教学转移到学法教学,符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现代教学理念,为提升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赋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型的构建研究
邵媛
2024 (4):  124-131.  doi: 10.15942/j.jcsu.2024.04.015
摘要 ( 155 )   PDF(1845KB) ( 277 )  
本研究通过收集838名大学生的体成分和学生国民体质监测多维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算法,构建了一个综合而精细的体质健康结构数字化模型。研究表明,肌肉健壮因子、脂肪肥胖因子和心血管功能因子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指标,它们共同促进细胞健康因子水平。基于此,建议大学体育应更加关注力量和有氧能力的课程内容设置和课外锻炼指导,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等,更高效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建议通过数字化技术开展多样性健康教育,搭建网络平台形成提升学生健康的社会合作关系,拓宽数字化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多元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国顾客满意度理论”的大学生高校体育教育满意度研究
郭志斌, 郑磊, 周伟, 郭宁宁
2024 (4):  132-138.  doi: 10.15942/j.jcsu.2024.04.016
摘要 ( 123 )   PDF(1511KB) ( 271 )  
基于“中国顾客满意度(China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CCSI)”理论,运用PLS-SEM方法建构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满意度模型,为高校体育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思路和借鉴。研究发现:(1)教师形象是整个大学生体育教育满意度模型的外生变量,对所有变量具有直接正向影响(P<0.005);(2)教师形象和价值感知对大学生满意度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对大学生忠诚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且大学生满意度还能反向影响学生抱怨;(3)质量感知和学生期望对大学生满意度没有直接影响,但质量感知可通过价值感知间接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结论: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满意度主要源自三方面:一是教师形象和价值感知产生的直接效用;二是教师形象和质量感知可通过价值感知产生间接的作用;三是大学生期望通过质量感知和价值感知的共同作用对高校体育教育满意度产生间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质性研究
冲破世俗偏见:职业性别隔离视域下男性幼儿体育教师工作现状与职业发展研究
郭净璞, 罗西, 刘鎏
2024 (4):  139-146.  doi: 10.15942/j.jcsu.2024.04.017
摘要 ( 126 )   PDF(1253KB) ( 262 )  
幼儿教师是职业性别隔离问题出现的重点职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男性体育教师加入幼儿教师行列,职业性别隔离正在被打破。然而,男性幼儿体育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和职业发展中却遭遇了诸多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并帮助男性幼儿体育教师化解职业性别隔离问题,研究采用以访谈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对来自我国5个省市的12名幼儿园男性体育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男性体育教师进入幼儿园是新时代幼儿教育的要求,他们是冲破幼教行业职业性别隔离的先行者,加强优化男性幼儿体育教师工作环境是促进其工作稳定性和推进我国幼儿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传统体育参与中女性角色的变化——基于“撒尔嗬”的个案分析
袁娇, 熊欢
2024 (4):  147-154.  doi: 10.15942/j.jcsu.2024.04.018
摘要 ( 157 )   PDF(1690KB) ( 272 )  
文章以“撒尔嗬”的女性参与实践为个案,考察女性在民族传统体育参与中的角色变化。研究发现,女性在“撒尔嗬”参与中经历了从“缺场”到“在场”的角色变化,这种角色变化呈现在参与人数、参与行为、多元角色扮演3方面。但女性角色转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来自社会、文化制度和观念等方面带来的阻碍,为获得“在场”角色,女性在性别关系下进行了性别权利、性别分工与性别文化的博弈与协商,动力与阻力同时存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地址:中国 · 四川省成都市体院路2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095371 E-mail:cdtyxb1960@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