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ISSN 1001-9154 CN 51-1097/G8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稿
    体教融合: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与创新
    杨桦, 刘志国
    2021 (3):  1-8.  doi: 10.15942/j.jcsu.2021.03.001
    摘要 ( 2577 )   PDF(1321KB) ( 3219 )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契机。论文在分析传统的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以融合发展观引领理念创新,“一体化”设计推动体制创新,“一体化”运行促进机制创新,整体协同实现模式创新,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打通资源供给堵点,破除体教制度藩篱,提出了院校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三大路径下队校、双高、校企、校场、校协、校地、校家七种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并指出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培养模式是对体教结合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的价值立场与百年坚守
    陈丛刊, 陈宁
    2021 (3):  9-15.  doi: 10.15942/j.jcsu.2021.03.002
    摘要 ( 1975 )   PDF(1303KB) ( 1668 )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价值立场和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确立、巩固和完善的价值根基,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推进和领导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各领域。坚守中国共产党体育观需要紧紧依靠人民,夯实人民在体育发展中“动力至上”的基础;不断造福人民,凸显人民在体育发展中“价值至上”的本色;牢牢根植人民,树立人民在体育发展中“本源至上”的情怀。弘扬中国共产党体育观需要在体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体育发展的比较优势、体育发展的创新探索中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自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体育“强”国到体育强国: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观百年演进历程
    张剑威, 刘东锋
    2021 (3):  16-21.  doi: 10.15942/j.jcsu.2021.03.003
    摘要 ( 2303 )   PDF(1285KB) ( 1708 )  
    文章视体育强国为一个发展性的话语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下,我国社会的历史展开内嵌着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线索。从历史逻辑看,受阶段任务、自身认知等主客观条件影响,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方位把握和围绕体育与民族、体育与社会以及体育与国家等互动关系进行深刻论述,以此构成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体育强国观”。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观既有近代进步体育思潮的启蒙,更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渊源指引,同时又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前行的鲜活实践,由此形成一个发展性的动态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治理与体育公共服务
    基于DEA模型的新时代四川省群众体育服务效率提升策略
    张象
    2021 (3):  22-27.  doi: 10.15942/j.jcsu.2021.03.004
    摘要 ( 844 )   PDF(1375KB) ( 1194 )  
    在分析四川省群众体育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通过DEA模型,对2018年四川省21个地市州的群众体育服务效率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1个地市州群众体育服务总体效率偏低,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未在最优规模报酬下进行群众体育服务事业建设。在此结论基础上提出了:以新时代体育思想指导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深化群众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整合城市群服务资源、合理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调控群众体育资源导向、加大群众体育内外开放合作力度等五项改进策略。以期提高四川省群众体育服务效率,提升群众体育服务水平,并可为发展我国群众体育事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部分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风险识别及防范研究
    赫立夫
    2021 (3):  28-35.  doi: 10.15942/j.jcsu.2021.03.005
    摘要 ( 798 )   PDF(1368KB) ( 1334 )  
    文章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部分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探寻,认为不同主体追求的目标差异是导致风险发生的主要成因。防范措施:(1)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转型期的统筹把控;(2)构建多元化绩效评价体系;(3)完善监督机制;(4)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杜绝垄断;(5)细化承接主体资质能力及准入标准。对我国的启示:(1)建立目标明确、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体系;(2)积极促进承接主体的良性发展;(3)杜绝经验主义,明确消费主体需求;(4)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招募研究
    王翔宇, 高扬
    2021 (3):  36-43.  doi: 10.15942/j.jcsu.2021.03.006
    摘要 ( 1737 )   PDF(1936KB) ( 1459 )  
    志愿者作为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支撑力量,合理利用好志愿者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冬奥会的运营成本,提高冬奥会办赛服务质量。采用SEM结构方程模型,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参与动机、组织认同与激励、心理联系、志愿服务意向、志愿服务绩效之间相互关系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1)冬奥会志愿者参与动机呈现出多维性;(2)心理联系是冬奥会志愿者参与动机、组织认同与激励、志愿服务意向之间的重要正向媒介;(3)缺乏激励层次性可能是导致经济与管理层面对志愿服务绩效激励失效的关键诱因。认为坚守初心使命,培育理性强烈志愿参与动机;重视外在激励和激励层次性,重构冬奥会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服务文化是帮助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招募合格志愿者,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史与体育文化
    民国时期“体育教育”一词的出现及其流变研究
    李世宏
    2021 (3):  44-51.  doi: 10.15942/j.jcsu.2021.03.007
    摘要 ( 982 )   PDF(1370KB) ( 1402 )  
    针对学界在“体育教育”一词上的分歧,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与考据法,查证“体育教育”一词的出现时间与流变历程,研究发现民国时期的1917年就已出现“体育教育”一词,民国时期“体育教育”一词的出现与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有密切关联,“体育教育”一词的概念表述折射出当时人们对体育活动认知与期待的转变,“体育教育”一词的使用深受民国时期社会背景的制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越时空:丝绸之路上的射箭文化传播暨“射艺之路”的形成
    贠琰, 陈雨石, 郝勤
    2021 (3):  52-59.  doi: 10.15942/j.jcsu.2021.03.008
    摘要 ( 977 )   PDF(6806KB) ( 1630 )  
    运用文献、文物、图像排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广义丝绸之路的历史时空为基本论述单元,以人类共有的射箭文化为研究对象,分论以器物、武技、礼俗三个文化因子,从比较文明的角度讨论丝绸之路上的射箭文化传播,并提出“射艺之路”的概念。文章联结了“一带一路”地区射箭文化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并以期为日益冷寂的体育史学术在研究逻辑、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上构筑一种跨时空阐释的“通识”气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台湾体育史学的学术谱系与发展危机
    李平平, 王雷
    2021 (3):  60-65.  doi: 10.15942/j.jcsu.2021.03.009
    摘要 ( 909 )   PDF(1416KB) ( 1310 )  
    学术谱系与学问生产和学派形成具有密切联系,是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命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中国台湾体育史学的学术谱系及发展危机进行讨论,研究认为:(1)台湾体育史学研究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大陆赴台体育学人吴文忠翻开了台湾体育史学发展的篇章,两岸体育史学同根同源,一脉相承;(2)目前台湾体育史学主要有3个各具特色的学派:一是聚焦于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研究的许义雄一派,二是聚焦于中国近代台湾地区体育史的蔡祯雄一派,三是运用历史社会学理论研究台湾地区近代体育史的黄东治一派;(3)目前台湾地区体育史学的学术共同体在学缘关系和研究范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4)台湾体育史学主要存在4方面的发展危机:一是体育史学研究生的学术志趣转移;二是科学基金资助中体育史学的资助式微;三是高级别期刊中体育史学成果隐匿;四是台湾体育史学发展危机存在“叠加效应”。最后提出通过加强海峡两岸体育史学的学科合作或许是解决上述危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校体育
    体育教学实验干预的执行效度:定义、概念框架与测评体系
    金晶, 李卫东, 马莲, 唐炎
    2021 (3):  66-71.  doi: 10.15942/j.jcsu.2021.03.010
    摘要 ( 934 )   PDF(1275KB) ( 1351 )  
    目前,我国发表的体育教学实验干预研究文章鲜有报道实验干预执行的有效度数据。实验干预执行有效度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干预按照原定设计的内容计划执行的程度,是评估实验结果的必要因素。若干预实验研究缺乏执行有效度,实验的结果数据便会缺乏解释力度,大大削弱了体育教学研究的科学严谨性。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对实验干预执行有效度的定义以及五个部分的概念框架,探讨了实验研究对干预执行有效度进行测量和评价的重要性,提供了关于实验干预执行有效度测量工具的详细案例,并创建了测量与评价体系,旨在提高我国体育教学实验干预研究的科学严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弈模型:体育合作学习发展策略研究
    吴本连, 吴宗仁, 蔡理
    2021 (3):  72-75.  doi: 10.15942/j.jcsu.2021.03.011
    摘要 ( 764 )   PDF(1280KB) ( 1389 )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思辨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体育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免费搭车”现象和“责任扩散”现象,提出要努力促进组内形成“正和博弈”;搭建师生之间的“混合战略博弈模型”;要运用“纳什均衡”策略,发挥体育教师主导作用,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在此基础上,分别以篮球小组对抗博弈模型和羽毛球收球博弈模型为例,计算出在体育教师监督和学生收球的体育合作学习情境下,出现的最优战略博弈决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术技术教学三要
    刘文武, 潘伟成, 商昌敏, 朱娜娜
    2021 (3):  76-80.  doi: 10.15942/j.jcsu.2021.03.012
    摘要 ( 815 )   PDF(1251KB) ( 1210 )  
    武术教学通过教和育两个方面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主要借助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两个实施载体。文章整合文献资料、教育观察和实践探索的结果,以武术教学中的技术教学为研究对象,反思其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并论证了“明理法”“讲层次”“重整合”三条支持学校武术教育目标实现的操作要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训练与竞赛
    新世纪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难点与突破点探寻
    金成平, 姚琦, 李少丹
    2021 (3):  81-85.  doi: 10.15942/j.jcsu.2021.03.013
    摘要 ( 951 )   PDF(1257KB) ( 1776 )  
    支撑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运动训练理论在新世纪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为此,本文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对新世纪中国训练理论发展模式、问题及深层原因进行系统梳理,研究认为,还原论是影响训练理论的方法论之一,并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难点。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来自认识论上传统观念的偏颇;另一方面来自方法论上复杂性研究的批判。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范式受限于“一般系统论”和“构成整体论”,复杂性研究与还原论研究有本质的区别,复杂性研究范式已经渗透到训练理论框架、概念、观点、逻辑内涵等各个领域中,多学科数字化交叉融合构成当下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特征。本研究拟提出“训练安排与竞技能力结构升级”命题,并视其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突破点和新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员重返赛场:模型、评价与应用
    孙君志, 胡世亮, 左鲁玉, 李宁
    2021 (3):  86-93.  doi: 10.15942/j.jcsu.2021.03.014
    摘要 ( 922 )   PDF(1454KB) ( 1507 )  
    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运动损伤,对其进行治疗和康复是运动医学领域的焦点问题。重返赛场是运动员运动损伤治疗与康复的终极目的,也是治疗效果的最终体现和运动成绩再次提高的基础。文章梳理了基于决策的运动员重返赛场模型、风险承受力策略评估模型和综合决策模型的演进过程;分析了运动员重返赛场的状态评价指标,需要以临床检查和身体机能测试为重点,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并重;重点探讨了脑震荡、前交叉韧带损伤及肩关节不稳的重返赛场及其应用,同时也关注了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这一特殊的重返赛场问题,为国家队备战东京夏奥会和北京冬奥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西班牙挡拆配合”的使用特征研究——以2019国际男篮世界杯为例
    王星, 张莉清, 彭勃
    2021 (3):  94-99.  doi: 10.15942/j.jcsu.2021.03.015
    摘要 ( 776 )   PDF(1526KB) ( 1377 )  
    文章通过剪辑整理2019男篮世界杯八强球队以及中国队60余场比赛录像,对2019男篮世界杯八强球队和中国队对西班牙挡拆配合的运用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西班牙挡拆配合已经被大部分世界强队接纳并使用,但目前各支球队对于西班牙挡拆配合的理解程度不同,西班牙队、阿根廷队、捷克队3支球队的战术理念较为先进。(2)西班牙挡拆配合核心配合包括挡拆掩护和背掩护行为,且多发生在中高位和侧高位,世界杯上各支球队对于西班牙挡拆配合在挡拆掩护特征上以常规挡和接顺挡居多,手递手与双人挡较少。(3)从终结方式上看,各国球队在西班牙挡拆配合终结方式的选择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战术熟练度越高,成功率也越高。(4)中国队在战术思想上已经能跟上世界强队,但是受限于球员能力以及临场指导和发挥等因素,在执行效果上仍然与世界强队有着不小的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均速度确定最佳功率负荷的可行性研究
    梁美富, 李铁录, 郭文霞, 金银日
    2021 (3):  100-105.  doi: 10.15942/j.jcsu.2021.03.016
    摘要 ( 854 )   PDF(1419KB) ( 1303 )  
    目的:探讨使用平均速度确定大学生运动员不同力量训练手段的最佳功率负荷(Optimal Power Load,OPL)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6名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卧推和半蹲起的最大力量(1 Repetition Maximum,1 RM)测试和10%、30%、50%、70%和90%1RM负荷下的卧推抛和半蹲起最大输出功率测试。结果:卧推抛训练时,投掷组、短跑组和篮球组的OPL为70%1RM,体操组OPL为50%1 RM;半蹲起训练时,投掷组OPL为90%1 RM,短跑组、篮球组和体操组OPL为70%1 RM。卧推抛和半蹲起OPL时,各组别间的OPL、1 RM、平均力、最大力、平均功率、最大功率均具有差异(P<0.05),平均速度和最大速度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卧推抛OPL对应的平均速度为1.03±0.24 m/s,半蹲起OPL对应的平均速度为0.86±0.19 m/s。结论:在发展运动员最大输出功率的力量训练中,不同专项运动员具有不同的OPL,利用平均速度指标确定运动员的OPL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稳定性。通常,发展卧推抛最大输出功率的平均速度约为1.03 m/s,发展半蹲起最大输出功率的平均速度约为0.86 m/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人体科学
    不同体型成年人在平躺、久坐、睡眠和运动状态下代谢当量与能耗的比较研究
    艾磊, 罗维, 鹿琦, 周越, 刘凌, 朱晓梅
    2021 (3):  106-112.  doi: 10.15942/j.jcsu.2021.03.017
    摘要 ( 938 )   PDF(1309KB) ( 1308 )  
    目的:通过对不同体型成年人在平躺、久坐、睡眠以及运动等日常生活方式下代谢当量和能耗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不同体型成年人合理的能量摄入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筛查,纳入140名18~60岁的健康成年人,采用能量代谢舱测定基础代谢以及平躺、久坐、睡眠和运动时的能耗。结果:(1)男性基础代谢值随体型的变化未见明显差异,而女性基础代谢值随体型的变化出现显著差异(P<0.01)。(2)体重从正常,超重到肥胖,男性和女性人群平躺、久坐、睡眠和运动时代谢当量的平均值逐渐减小,且平躺、久坐以及睡眠时不同体型人群间的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3)体重从正常,超重到肥胖,男性和女性人群平躺、久坐、睡眠和运动时净能耗的平均值逐渐增大,仅健步走时不同体型人群的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建议:成年人一旦发现超重就要积极的控制体重,尤其对女性至关重要。超重和肥胖人群应充分发挥在相同运动下比正常体重人群具有明显更大能耗的优势,优先增加运动的同时减少静息态平躺与久坐。此外,肥胖人群还需注意控制睡眠时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年男性场地不同强度负重步行时的能量消耗特征研究
    何美婷, 张培珍, 洪平
    2021 (3):  113-119.  doi: 10.15942/j.jcsu.2021.03.018
    摘要 ( 853 )   PDF(5605KB) ( 1293 )  
    目的:探讨在既定场地下成年男性以不同的速度和负重强度行走时能量消耗的变化特征。方法:对46名20~30岁的男性,按照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测定:(1)安静时的能耗;(2)场地无负重步行的能耗;(3)负重(背包形式)步行的能耗。步行的速度为:4.0、5.0与6.0 km/h,步行时的负重为:0、1、2、3、4、5 kg。结果:当速度为5.0 km/h、负重2 kg的情况步行及当速度为4.0 km/h,负重0、1、3、4 kg步行时,超重组与正常体重组的净能量消耗和能量消耗存在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以速度相同、负荷递增的条件下行走时,两组的心率、摄氧量、净能量消耗、能量消耗并无明显增加;在负荷相同、速度递增的情况下,两组负重步行时的心率、摄氧量、净能量消耗、能量消耗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行走时能量消耗影响较大的是速度而不是负重。所以当采用步行为运动形式时,可按照速度为主要因素、负重为次要因素的组合形式进行负重步行,从而提高机体能量代谢率,增加机体耗氧量,产生增强机体呼吸、循环功能等生理良性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区域依存理论的康复评估及治疗研究进展
    汪敏加, 查悦
    2021 (3):  120-125.  doi: 10.15942/j.jcsu.2021.03.019
    摘要 ( 920 )   PDF(1316KB) ( 1273 )  
    近年来,区域依存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存在于肌肉骨骼评估和干预的临床模型中,是用来描述康复治疗的术语。这一概念的出现为解决肌骨功能障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且基于区域依存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筛查评估体系:如功能性动作筛查、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运动能力筛查、Y-平衡测试、悬吊训练疗法等。本文主要对基于区域依存理论筛查评估体系的信度和效度、用途、区别与联系和干预方式的选择进行探讨。通过对动作模式的评估和筛查,寻找多环节参与的弱链或功能障碍区域,并且再运用手法、纠正性训练或者二者结合的干预方式来改善,从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远程指导运动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体适能及体力活动参与度变化的影响
    董晓升, 丁萌, 伊向仁, 余之刚
    2021 (3):  126-131.  doi: 10.15942/j.jcsu.2021.03.020
    摘要 ( 789 )   PDF(1455KB) ( 1303 )  
    目的:探究12周的基于远程指导运动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体适能和体力活动参与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干预12周的随机对照试验。60名(42~60岁,女性)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术后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试验组干预的内容:每周3次力量、耐力和功能性训练,使用远程运动康复视频指导,每周4次心肺耐力训练,要求在规定运动时间内完成目标步数;通过社交媒体每天推送乳腺癌运动康复知识。对照组仅接受康复知识推送。测试指标包括生活质量、体适能及体力活动参与度。结果:12周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疲劳感、体脂百分比、体力活动的阻碍、肌肉力量和体力活动的社会支持均明显改善。此外试验组腰臀比显著降低(P<0.01)和体力活动的享受度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基于远程指导运动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体适能及体力活动参与度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路径研究:社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阳家鹏, 向春玉
    2021 (3):  132-136.  doi: 10.15942/j.jcsu.2021.03.021
    摘要 ( 832 )   PDF(1524KB) ( 1420 )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综合心理幸福感问卷、社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广东省3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性别在体育锻炼、心理幸福感和社会自我效能感上均具有显著差异;(2)低锻炼水平组的心理幸福感和社会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低于中、高锻炼水平组。(3)体育锻炼能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社会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解释心理幸福感时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研究提示,学校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升其社会自我效能感,增强心理幸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域外视野
    衰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Dongmin Kwak, LaDora V. Thompson
    2021 (3):  137-142.  doi: 10.15942/j.jcsu.2021.03.022
    摘要 ( 726 )   PDF(1283KB) ( 1406 )  
    在全世界老年人中,衰弱症的患病率正在急剧增加,衰弱会使人处于许多不良健康状况增高的风险中,包括行动不便、跌倒、住院和死亡。在全球范围内,衰弱的概念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在科学领域也已经取得了大幅度进步,包括在共识会议上识别和概念上定义衰弱;基础科学领域围绕衰老的标志、恢复力和内在能力的概念确定,推动了衰弱科学的全面发展;并指出了在不同的临床环境中专业人员将面临的许多挑战。目前,人们认为衰弱是可以预防的,因此确定一个人的衰弱程度是至关重要的。衰弱的识别可以通过广泛使用的衰弱筛查工具来实现,这些工具有效、可靠且易于使用。在确定一个人的衰弱程度之后,必须实施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例如体育锻炼计划。从这个角度出发,本研究提供了从20世纪最后25年至今在衰弱领域的历史观点;阐述了多个生理系统的潜在病理生理学变化,包括受损的内稳态和恢复力;概述了现有的包含运动表现评价的衰弱筛查工具,并强调了体力活动独有的益处;讨论了当前支持老龄化人口和衰弱的老年人身体活动建议的科学证据。文章旨在强调衰弱的早期发现及体力活动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地址:中国 · 四川省成都市体院路2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095371 E-mail:cdtyxb1960@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