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门洋溢. 从汉画像石中看角抵戏在汉代的发展[C]//.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8:567. [2]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9).右秦兵制[M].北京:中华书局,2011:4487. [3] 司马迁.史记(卷87).李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上).月令第六[M].北京:中华书局,2022:343-347. [5]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8. [6] 张衡.西京赋[M]//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2019:48. [7] 王明丽.汉代角抵表演在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艺术表现[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2(3):52-54. [8] 孙世文.汉代角抵戏初探——对汉画像石中的角抵戏的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1984(4):67-71. [9] 朱鹏.汉画像中的角抵图初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130-133. [10] 程浩.重塑尚武精神——汉代“角抵”画像砖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6):47-51. [11] 龙中.略谈汉代角抵戏[J].南都学坛,1983(1):99-100,78. [12] 刘春海. 汉代“角抵百戏”的审美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13] 胡蔚.说“曼衍”——四川博物院藏郫县汉代石棺“曼衍角抵”图辨正[J].四川文物,2012(6):36-41. [14] 郑春颖.“角抵”辨[J].社会科学战线,2011(7):110-117. [15] 王有基,马廉祯.“角抵”与“手搏”略论[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1):25-26,29. [16] 卜键.角抵考[J].文学遗产,2000(2):20-25,139. [17] 林友标,王颋.汉代角抵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5):119-120. [18] 张爽.角抵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19] 龙中.略谈汉代角抵戏[J].南都学坛,1983(01):99-100,78. [20] 顾颖.试论秦汉角抵运动[J].南都学坛,2003(5):117. [21] 翁士勋.古代角力史料校读例说[J].浙江体育科学,1989(S1):47-53. [22] 丛振.先秦至唐五代角抵与相扑名实考辩——兼论敦煌壁画、文献中的相扑文化[J].敦煌学辑刊,2016(4):114-123. [23] 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修订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4] 范晔.后汉书·孝安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5. [25] 班固.汉书·武帝纪第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3:194. [26] 翁士勋.角力记校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7] (三国蜀)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文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90. [28] 崔大勇,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上的双人对打图[J].体育文史,1991(6):19-23. [29] 王充.陈蒲清点校.论衡[M].长沙:岳麓书社,1991:210. [30] 叶其峰.汉代肖形印中的舞蹈百戏和乐器[J].收藏家,2002(8):54-55. [31] 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2. [32] 徐州市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33] 廖奔,赵建新.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西汉墓帛画角抵场面[J].戏曲艺术,2016,37(3):142. [34] 任防.述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2. [35] 安金槐,王与刚.密县打虎亭汉代画象石墓和壁画墓[J].文物,1972(10):49-62,68,73-74. [36] 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南阳汉代画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7] 李林,康兰英.陕北汉代画像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38] 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M].济南:齐鲁书社,2022:25;图49. [39] 南阳文物研究所.南阳汉代画像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图157. [40] 周到,吕品,汤文兴.河南汉代画像砖[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41] 唐杏煌.郑州新通桥汉代画象空心砖墓[J].文物,1972(10):42-43. [42] 班固.汉书·淮南王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2145. [43] 朱锡禄.嘉祥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图103. [44] 陈海华.汉代画像石上的人文与体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83,角抵. [45] 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424-430. [46] 刘艳春,孙美华.“二贵摔跤”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文化价值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26(11):150-151. [47] 陈寿.三国志·吴书·妃嫔传第五·江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1202. [48] 范晔.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2:2813. [49] 班固.汉书·灌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83. [50]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50. [51] 陈邦怀.居延汉簡偶談[J].考古,1963(10):565-566. [52] 陈寿.三国志·魏书·典论·自叙[M].北京:中华书局,1982:88. [53] 吴殳.手臂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0. [54] 班固.高帝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59. [55] 常彧.矟之成藝——魏晉南北朝的騎矟戰鬥及軍事文化的形成[J].中华文史论丛,2014(4):264. [56] 崔乐泉.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源流[M].贵阳:贵州出版集团,201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