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ISSN 1001-9154 CN 51-1097/G8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稿
    再论青年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救国理念
    陈廷湘, 于诗琦
    2023 (3):  1-7.  doi: 10.15942/j.jcsu.2023.03.001
    摘要 ( 260 )   PDF(1320KB) ( 471 )  
    青年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影响十分深远广泛的名言,在思想上应受到经由陈独秀、蔡锷等人传至中国的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日本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但这句中文名言应是毛泽东首先使用而流传于世的。青年毛泽东在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时深入批判了中国传统身体美丑观和身体动静观,从一个独特视角提出了强体健身、文武并重的新民见解。从现代体育观的维度为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缺陷,改造国民性,寻求新的救国之道增加了独有的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人文社会学
    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生成逻辑与治理策略研究
    杜长亮, 王志文, 陈冰清
    2023 (3):  8-14.  doi: 10.15942/j.jcsu.2023.03.002
    摘要 ( 244 )   PDF(1390KB) ( 517 )  
    非正式体育组织以其自组织的特点及在构建全民健身新发展格局中,起着特殊的“基层聚力”功能。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首先明晰全民健身新发展格局下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理论角色,进而从实践中提炼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生成逻辑,并依据组织治理困境提出相应治理策略。研究认为,非正式体育组织作为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实施的有效组织载体,生成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体育治理体系转型、社会体育观念变迁以及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的逻辑中。面对政府治理偏差、组织内部治理失序、治理资源匮乏的治理困境,提出:构建“基层政府—正式体育组织—非正式体育组织”的全民健身协作治理体系;推动政府治理理念转变,坚持监管与培育并重;完善非正式体育组织内部治理秩序,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组织治理规范;提高组织社会动员能力,增强组织社会认同等策略,以促进非正式体育组织深度融入全民健身新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懒”还是“难”?公民健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基于新浪微博网友评论分析
    袁梦莎, 陈青, 文娟
    2023 (3):  15-20.  doi: 10.15942/j.jcsu.2023.03.003
    摘要 ( 252 )   PDF(1436KB) ( 463 )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发布后新浪微博网友评论所表达的公民健身期许对深层次挖掘公民健身行为的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抓取新浪微博网友的1 696条一级评论,借助程序化扎根理论编码技术发掘出“公民健身社会情境”“公民健身支持系统”“公民健身主观意识”和“公民健身客观条件”4个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建构公民健身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模型。研究发现:公民健身社会情境和公民健身支持系统共同构成影响公民健身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公民健身主观意识是公民健身行为的内在驱动因素,公民健身客观条件是保障公民健身行为的外在条件因素。公民健身外部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激发公民健身主观意识驱动公民健身行为(公民健身的认知型路径),也可以通过保障公民健身客观条件驱动公民健身行为(公民健身的工具型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冬奥会徽图像符号对国家形象建构价值研究
    董宇, 张宏宇, 李尚滨, 焉石, 孙萌
    2023 (3):  21-27.  doi: 10.15942/j.jcsu.2023.03.004
    摘要 ( 185 )   PDF(5479KB) ( 462 )  
    文章以图像符号学的视角切入,通过对历届冬奥会徽图案的解读与分析,继而将冬奥会徽分为抽象几何图案类型、客观具象图案类型、融汇装饰图案类型、现代创意图案类型,并从中解析冬奥会徽图案设计理念对国家形象建构的价值功能。研究表明:冬奥会徽记载自然地理事物和国家领土空间,强化公民对国家兴衰负有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冬奥会徽传达了一个国家的声音,蕴含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对激发爱国热情与情感联结,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有聚焦作用;会徽记录着民族危难、唤醒公民铭记历史情怀,为国家形象的建构奠定共同而稳定的人民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冠疫情与社区责任:一个理解英国体育、媒体和社会的案例——基于英超降薪报道
    杨茜, 郭晴
    2023 (3):  28-34.  doi: 10.15942/j.jcsu.2023.03.005
    摘要 ( 189 )   PDF(1318KB) ( 459 )  
    两年前全球新冠疫情暴发时引发英超球员降薪一事备受英国社会和媒体的关注,该事件也是理解疫情中英国体育、媒体与社会关系的良好案例。使用语料库语言学和批判性话语分析结合的混合方法,选取《每日邮报》和《卫报》对该事件的报道进行研究,发现:《每日邮报》中球员的媒介形象为“为富不仁者”,《卫报》中球员的媒介形象为“体育英雄”;《每日邮报》对球员的期待是为俱乐部牺牲,《卫报》则希望球员为更广阔的社区做贡献。两者都强调了球员的社区责任,且均体现了“强向心力、弱离心力”的社会整合倾向,证明了疫情使得社区由“亲密关系”转向“规范性利他”。这给予我国的启示为重新认识体育的社区组织功能和传递运动员富有责任感的公民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产业
    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挑战与应对
    鲁志琴, 陈林祥, 沈玲丽
    2023 (3):  35-41.  doi: 10.15942/j.jcsu.2023.03.006
    摘要 ( 242 )   PDF(1274KB) ( 478 )  
    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举措。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对策。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受众群体不断增加,头部企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市场发展规范程度不断提高,体育产业数字付费习惯逐渐养成。同时也面临如下挑战:盈利模式尚不成熟;要素资源集聚融合不深;容错机制不够健全;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并提出具体对策:拓展数字体育产业价值链;完善数字体育产业空间链;夯实数字体育产业供需链;强化数字体育产业企业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物联网赋能体育健身产业的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朱哲荟, 牟粼琳, 代佳凡, 沈克印, 蔡宾瑶
    2023 (3):  42-48.  doi: 10.15942/j.jcsu.2023.03.007
    摘要 ( 218 )   PDF(1581KB) ( 471 )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智能物联网在体育健身产业中的价值取向进行实践探索,构建以立体交互为载体的体育健身智能平台,探究智能物联网助力体育健身产业数智化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认为:要消解技术攻关瓶颈、主体协调困境、风险防范偏弱、市场存量不足和人才供应不足等问题,提出需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完善标准制度建设;技术与产业双翼互补,打造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加强新基建迭代升级,实现体育健身产业互联共生;强化智能产品研发,提高体育健身产业服务水平;完善新技术人才培育,拓宽体育健身产业融资渠道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产业项目何以能嵌入农村?——基于村民自主与政府主导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
    朱罗敬, 杨叶凌, 李兵
    2023 (3):  49-54.  doi: 10.15942/j.jcsu.2023.03.008
    摘要 ( 196 )   PDF(1182KB) ( 441 )  
    文章运用实地考察法与访谈法,基于案例比较,对比村民自主与政府主导两种发展模式的优劣。调查发现,体育产业项目嵌入农村的三大核心要素分别是融资渠道、土地与利益分配。研究围绕核心要素提出体育产业项目嵌入农村的三条优化路径:(1)嵌入非替代,发展与农村主流经济模式相匹配的适度规模“体育+”新业态;(2)审慎再审慎,有条件推进农村土地产权转让改革;(3)治理需转型,建设服务导向型政府治理模式。提出体育产业项目下乡三重意义:(1)经济意义:产业结构和转型的双重发展需求;(2)社会意义:持续性助推城乡融合发展;(3)治理意义:“国家—农村”治理关系的现代化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法与职业足球研究
    论职业足球劳动合同单方解除争议解决的比较法研究
    董金鑫
    2023 (3):  55-61.  doi: 10.15942/j.jcsu.2023.03.009
    摘要 ( 191 )   PDF(1425KB) ( 444 )  
    根据国际足联的规定,单方解除职业足球劳动合同需要存在正当理由。综合足球行业的实践,球员单方解除职业足球劳动合同集中发生于俱乐部的不予注册、工资的过度扣除、训练条件的不足等情形,而俱乐部单方解除职业足球劳动合同则包括球员伤病、表现欠佳、擅自离队或拒绝归队以及摄取禁用物质等情形。这些做法与我国现行劳动立法预先设置的法定解除情形存有不同。未来我国职业足球劳动合同单方解除争议的解决宜在借鉴国际体育仲裁法理的基础上,通过体育仲裁庭个案归纳的方式将解除的正当理由类型化,来妥善处理我国法和足球行业规则在该领域的适用冲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控制与平衡:操纵比赛的法律规制新解——从职业足球切入
    张于杰圣
    2023 (3):  62-68.  doi: 10.15942/j.jcsu.2023.03.010
    摘要 ( 194 )   PDF(1404KB) ( 433 )  
    “打击与消灭”为治理操纵比赛的传统主题。但是,令操纵比赛尖锐性与紧迫性与日俱增的原因并非仅限于此。其不仅是体育行业内部的顽疾,而是横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并交织在一起的法治问题,传统的“打击与消灭”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操纵比赛的法律规制应当以“控制与平衡”为核心。即在体育自治与司法介入之动态平衡的框架下,辅以立法、执法、行政等诸多控制和平衡的手段,综合、适度且正当地介入体育腐败的治理,从而达到规制操纵比赛,控制其无法对于体育运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造成实际威胁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身体素质发育研究
    不同发育状态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身体发育特征与评估方法实证研究
    蔡广, 朱镕鑫, 欧阳琦珺, 汤一铸
    2023 (3):  69-76.  doi: 10.15942/j.jcsu.2023.03.011
    摘要 ( 229 )   PDF(2306KB) ( 447 )  
    目的:探讨青春期阶段不同发育状态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并比较生活年龄和生物年龄两种方法对青少年身体发育评估的优缺点。方法:招募551名11~15岁青少年男性游泳运动员,对其中12岁年龄段共94位运动员进行2年追踪观察,根据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将其分为早发育、正常发育、晚发育3组。未跟踪的457人按照年龄段制定横向群体评估标准,采用标准分方法计算早发组和晚发组Z分值。所有研究对象都进行了身体形态、发育、身体素质、神经系统、性激素测试。结果:(1)身高2年变化:早发育组增加8.96 cm;正常发育组增加14.23 cm;晚发育组增加16.64 cm。其他形态指标变化规律与身高变化基本一致。(2)最大摄氧量2年变化:早发育组增加1.22 L/min;晚发育组增加0.41 L/min;正常发育组增加0.27 L/min。其他机能指标以及反应时变化规律与最大摄氧量基本一致。(3)睾酮2年变化:早发育组增加29.43 ng/dl;正常发育组增加232.4ng/dl;晚发育组增加154.61ng/dl。(4)早发育组,12、13、14岁组以骨龄和生活年龄计算Z值差值分别为-1.16、-0.94、-0.40(P<0.05);晚发育组,12、13、14岁组以骨龄与生活年龄评估Z值差值分别为0.70、1.02、0.84(P<0.05)。结论:青春期间晚发育组和正常发育组身体形态和睾酮分泌产生了明显的追赶性生长,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并未产生追赶性生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变化趋势的分析及启示——基于1964—2017年的国内外研究
    柯友枝, 张丹青, Grant Tomkinson, 刘阳
    2023 (3):  77-84.  doi: 10.15942/j.jcsu.2023.03.012
    摘要 ( 201 )   PDF(1931KB) ( 498 )  
    目的:以全球视角分析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ESBCO、中国知网(CNKI)4个数据库检索,检索截止日期为2020年4月30日。结果:30篇有氧耐力相关研究被纳入分析,共纳入了15个国家6 613 795名5~19岁的儿童青少年。53年来,有35 324名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上升趋势,6 566 338名呈现下降的趋势,12 133名不变。我国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1985—1989年,所有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1989—2009年,所有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开始较大幅度下降;2009—2014年,大部分年龄段呈现出止跌回升的趋势。结论: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提示需要定期监控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以及政策方针。同时,应注重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协同发展,有效提高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训练与运动人体科学
    世界女排强队及其精英选手进攻表现的大数据应用研究
    杜宁, 李毅钧
    2023 (3):  85-90.  doi: 10.15942/j.jcsu.2023.03.013
    摘要 ( 204 )   PDF(1021KB) ( 438 )  
    以东京2020奥运周期世界女排强队进攻表现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高速摄像视频解析、Data volley 4数据侦测、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世界高水平女排球队与精英选手的进攻表现进行跟踪研究。结果显示:(1)世界女排强队的进攻表现突出,高点强攻结合快攻掩护的实力型球队以中国、塞尔维亚为代表;两翼快速拉开,结合低弧度后攻的速度型球队以巴西、美国为代表。(2)世界女排强队的进攻区域选择具有趋同性,充分利用网宽结合场地纵深进行突破;精英主攻与接应队员在不同区位兼备突出的进攻表现。精英副攻短平快与背飞跑动多与主攻、接应的后排进攻形成协同掩护,进攻组织的速度与纵深相融合,集体进攻呈现出高快结合与立体化特征。(3)世界女排精英选手的核心进攻指标具有优势、进攻线路分化细腻。(4)欧美精英选手与中国选手相比具有击球高度、进攻速度和前后排纵深掩护性强的优势,中国女排接应二传与部分主攻队员的进攻表现存在差距。(5)大数据应用为中国女排针对性地训练指导、赛前备战,赛中技战术调整和赛后技战术表现反馈提供参考,为精英选手科学地认识自身比赛表现提供反馈与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性心脏骤停的因应策略研究
    司允虎, 徐百超, 金日, 田国刚, 骆丁
    2023 (3):  91-97.  doi: 10.15942/j.jcsu.20221223
    摘要 ( 200 )   PDF(1671KB) ( 522 )  
    运动性心脏骤停的事件会给运动者、家庭、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成为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个案分析等方法,梳理了国内外运动相伴随的心脏骤停事件的高发运动项目、高发人群分布、时间特征等内容。从体医融合的视角,提出了完善运动和比赛前的健康筛查保障方案;加强运动和比赛中的医学监测;完善运动场所急救保障管理制度;优化运动场所急救设备部署策略;强化体育从业相关人员培训力度等院外运动性心脏骤停预防及急救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曾静, 薛夏利, 王杨, 刘青, 雷正方, 张晓刚
    2023 (3):  98-104.  doi: 10.15942/j.jcsu.20230206
    摘要 ( 287 )   PDF(6389KB) ( 486 )  
    目的:系统评价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Velocity-Based Training,VBT)对提高运动员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干预效果,以期为力量素质训练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Sport Discus、PubMed以及EBSCO等数据库搜索VBT对力量素质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筛选文献及提取,并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通过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对最终纳入的9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最终有6项关于最大力量的研究、9项关于爆发力的文献,共计290名受试者。(1)与传统抗阻训练相比,VBT对提高运动员最大力量存在较大异质性,在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后,Meta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I2=25%,P=0.25;SMD=0.65,95%CI:0.18~1.12,P< 0.05),合并效应量后趋于中等效应量;(2)VBT对提高运动员爆发力有统计学意义(95%CI:0.42-1.07,I2=30%,SMD=0.74,P<0.05),合并效应量后趋于中等效应量。结论: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校体育学
    学科内容知识视域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术技能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吴相雷, 陶玉流, 李卫东, 彭庆文, 李奕霖, 叶巍
    2023 (3):  105-111.  doi: 10.15942/j.jcsu.2023.03.014
    摘要 ( 230 )   PDF(1062KB) ( 456 )  
    运用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术技能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现实检视,以把握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研究同时引入美国学科内容知识理论,阐释该理论的本质内涵和主导思想,解析该理论对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术技能课程教学改革所产生的价值,归纳总结出其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的理论内容,结合当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提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术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即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4个方面内容,来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薛鹏飞, 曹景川
    2023 (3):  112-118.  doi: 10.15942/j.jcsu.2023.03.015
    摘要 ( 244 )   PDF(1404KB) ( 487 )  
    实现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和体育发展的要求。文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阐释了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分析现实困境,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表明: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筑牢根基,有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构建,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路径。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创新驱动方面存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创新不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协调发展中优质资源缺位、绿色发展中应试教育突出、开放发展中封闭现象困扰的问题;共享方面存在缺少顶层设计、联动机制缺失、共享资源有限的问题。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全面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理念,激发学校体育创新活力;坚定“协同、绿色、开放”理念,推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搭建学校体育发展成果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色栏目:体育史
    “体操”与“体育”之辨:基于《壬戌学制》前后的考察
    贺蕾
    2023 (3):  119-128.  doi: 10.15942/j.jcsu.2023.03.016
    摘要 ( 191 )   PDF(1835KB) ( 439 )  
    文章考察了从“体操”“体育”最早出现于中国至《壬戌学制》颁布前后时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和使用情形。结果显示:“体育”“体操”引入中国后并非混用,而是语用分明各有所指。《壬戌学制》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并不是简单的课程更名也不是在两个混用的概念中选择了其中一个并将二者定于一统。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壬戌学制》一方面顺应了当时改革旧学制“体操”科课程的民意所向,废止了以军国民教育为指导、仿自日本的“体操”科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明确了制定新学制“体育”科的课标方向,新建了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习自美国的“体育”科课程体系,近代中国学校体育自此转向。通过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壬戌学制》不仅再造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而且改变了《壬戌学制》后的学校体育实践。但其将“体育”定为一“科”使得《壬戌学制》后“体育”的语用发生了变化,也为后来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洲中世纪晚期的骑士武艺研究——意大利武学文献《战斗之花》解析
    于泳涛
    2023 (3):  129-135.  doi: 10.15942/j.jcsu.2023.03.017
    摘要 ( 181 )   PDF(1916KB) ( 483 )  
    Fior di Battaglia,中文译名《战斗之花》,是一部约完成于15世纪初期的武学文献,作者为意大利武师菲奥雷。这部著作全面系统地讲述了中世纪晚期的骑士格斗术,涵盖了徒手格斗以及长剑、战斧、矛、匕首等兵器格斗技,包括马上步下、有甲无甲等各种战斗形式。这部著作透露很多骑士的战斗细节,是研究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武艺绕不开的历史文献。文章依据保罗·盖蒂博物馆收藏的《战斗之花》手稿,并参考科林·哈彻尔的英文译本,对其进行解读分析,中世纪晚期的骑士武艺是一个全面而有层次的体系,为适应不同的战斗环境,骑士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战斗技能。若与中国传统武术进行比较,也可以发现二者的诸多相通之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色栏目:博士研究生专栏
    “好肌肉”与“坏脂肪”:数智时代的人类如何言说身体
    刘芷言
    2023 (3):  136-142.  doi: 10.15942/j.jcsu.2023.03.018
    摘要 ( 205 )   PDF(1359KB) ( 445 )  
    20世纪 80年代以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身体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得以凸显,成为一个可以被塑造和被构建的对象。这一情况在进入数智时代后得到了强化,出现了身体和媒介的互联以及建立在脂肪和肌肉之间比例上的数字化表达,人类身体观再次呈现出不同。文章采用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讨论人类在数智时代如何形成独特的身体言说机制,并将这一言说转化为身体实践,进而阐释人们在此过程中所展开的身份构建与经验习得,最终形成独特的社会记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地址:中国 · 四川省成都市体院路2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095371 E-mail:cdtyxb1960@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