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ISSN 1001-9154 CN 51-1097/G8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改革开放40年与体育学科发展
    国家发展视野中的大国体育崛起
    刘青,王洪珅,孙淑慧,陈林会,王宏江,饶玮娟
    2018 (3):  1-6.  doi: 10.15942/j.jcsu.2018.03.001
    摘要 ( 1481 )   PDF(1067KB) ( 2170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回顾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体育在国民精神建构、国家形象建构和中国和平崛起方面的历史贡献。通过研究认为,强国建设过程中,体育应当在促进人民全面健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助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小康社会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提出了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方略,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大体育”机制的发展定位、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大发展”态势的发展趋向、以“四个自信”引领体育强国建设形成“大开放”格局的发展目标以及着眼“大担当”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发展面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史观的重构与研究范式的转变 ——兼论体育的源起与概念演进
    郝勤
    2018 (3):  7-13.  doi: 10.15942/j.jcsu.2018.03.002
    摘要 ( 893 )   PDF(1076KB) ( 1936 )  
    本文就传统体育史观进行了回顾与讨论,并对开展体育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体育的概念、定义等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与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据当代体育发展特点与新史学理论,提出了新的体育史观与研究范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然与应然之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 研究的“逻辑裂隙”
    张晓义,王道杰
    2018 (3):  14-18.  doi: 10.15942/j.jcsu.2018.03.003
    摘要 ( 812 )   PDF(1050KB) ( 1622 )  
    在“实然”与“应然”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逻辑裂隙”进行揭示,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与思考。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实然出发,首先对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存在的“逻辑裂隙”进行了阐述,认为存在虚假繁荣、学术伪装、学术教条、建设性差、理论贫乏且与实践脱节等现象,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指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应然,包括科学的态度、思想的累积、扎实的基础、道德的自律、宽广的视野、理论联系实际、正确使用数字与方法;最后进行了小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索与争鸣
    论运动训练的科学化与竞技训练实践的 几个关键问题(中) ——传统“大周期”训练分期生物逻辑基础初步分析
    李捷,裘晟,王晓军,李端英,李稚
    2018 (3):  19-24.  doi: 10.15942/j.jcsu.2018.03.004
    摘要 ( 749 )   PDF(1257KB) ( 1790 )  

    从现代生理学、系统生物学等角度,结合多年来对竞技训练与训练监控的实践研究,本文对传统“大周期”训练的生物理论基础,如“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ive Syndrome,GAS)”“痕迹效应”“超量恢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结果提示:通过“GAS”“痕迹效应”产生“超量恢复”的认识,以及对训练“总负荷”效应的强调,完全模糊了专项目标“定态”结构形成的“质与量”控制关系,而将负荷推入“警觉-抵抗”进而产生“超量补偿”适应的思维,容易造成“大运动量”观念的主观扩大化与营养恢复方法的极端化,造成竞技训练实践中竞技目标状态的不稳定与过负荷积累所致伤病。此外,无论“GAS”还是“超量负荷”,均缺乏可操作的训练量化控制指标,导致了实际训练控制的复杂化。现代运动训练必须依据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向系统训练认识转换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法学
    我国《体育法》“总则”部分修改研究
    姜熙
    2018 (3):  25-32.  doi: 10.15942/j.jcsu.2018.03.005
    摘要 ( 1082 )   PDF(1083KB) ( 1759 )  

    《体育法》修改是当前我国体育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法》“总则”部分的修改直接关系到整部法律的修改,如何进行“总则”部分的修改成为《体育法》修改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法》“总则”部分的修改进行了探析,提出了《体育法》“总则”修改的思路。认为《体育法》“总则”应该精确立法语言,增加《体育法》调整范围与法的效力范围的规定,完善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的表述,进一步完善国家职责与义务的规定,增加体育社团和体育产业的内容,完善对政府体育部门依法行政的表述,完善对特定人群的规定,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规定,增加我国参与国际体育交往的目的性内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权力视阈下法治型体育治理模式的 法理论析
    陆俊杰
    2018 (3):  33-38.  doi: 10.15942/j.jcsu.2018.03.006
    摘要 ( 921 )   PDF(1064KB) ( 1587 )  

    传统体育有运动型、组织型、制度型等反对腐败的治理模式,由政府权力作为内在动力引擎,学理上存在法治悖论。驱动体育治理模式历史变迁的是权力的更替,社会权力具备制衡体育行政权力、生成体育软法规范体系、培育新型体育社会组织等功能,可以成为治型体育治理模式的内在驱动力。法治型体育治理模式以体育良善治理作为价值导向,以体育社会组织为主导力量,以体育软法作为重要规则体系,以诱致性变迁作为主要路径,有效实现体育反腐的法治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残疾人体育竞赛纠纷特殊解决机制比较研究
    黄世昌
    2018 (3):  39-44.  doi: 10.15942/j.jcsu.2018.03.007
    摘要 ( 773 )   PDF(1054KB) ( 1455 )  

    残疾人体育竞赛纠纷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纠纷解决机制的多样性。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通过介绍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残疾人体育竞赛纠纷经典案例,对各国残疾人体育竞赛纠纷解决机制及其特点进行考察。研究认为:对于涉及人权和歧视的残疾人体育竞赛纠纷,美国适用诉讼机制,一般采用诉讼和解制度;澳大利亚主要适用调解机制;日本残疾人专项体育竞赛的参赛资格纠纷适用体育仲裁机制。基于此,对各国残疾人体育竞赛纠纷解决的实践差异进行比较,并探寻其发展趋势,结合中国残疾人体育竞赛纠纷解决机制现状,提出完善建议:改进残、健体育组织内部解纷机制;建立残疾人体育纠纷调解机构;设立残疾人体育仲裁分支机构;完善残疾人体育诉讼机制,从而推进残疾人体育竞赛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设,切实维护残疾人体育竞赛合法权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人文
    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田学礼,赵修涵
    2018 (3):  45-52.  doi: 10.15942/j.jcsu.2018.03.008
    摘要 ( 762 )   PDF(1073KB) ( 1923 )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体育扶贫、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点,其建设发展正在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在明确体育特色小镇内涵的基础上,对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指标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可行性、易操作、可比性和便于评估原则。在指标体系经验性预选的基础上,经过两轮专家调查和指标筛选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构建了涵盖体育特色小镇基本信息、体育特色产业、体育特色资源、体育公共服务4个维度的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上海体育文化空间的生成、建构及特征
    倪京帅,张业安
    2018 (3):  53-57.  doi: 10.15942/j.jcsu.2018.03.009
    摘要 ( 767 )   PDF(1063KB) ( 1812 )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探察近代上海的公共体育文化空间,分析近代上海体育文化空间的生成;考察公园、跑马场、学校、报刊等的空间建构;提出近代上海体育文化空间的特征为:拓展了公共领域的空间,具有开放包容性、创新示范性、社交商业性、政治启蒙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旅游场域中传统体育文化的选择性重构 ——基于山江苗族博物馆的田野调查
    田祖国,李艳翎,罗婉红
    2018 (3):  58-64.  doi: 10.15942/j.jcsu.2018.03.010
    摘要 ( 725 )   PDF(1126KB) ( 1837 )  

    作为旅游景点的山江苗族博物馆为传统体育的现代展演提供新的场域,本文通过“深描”博物馆内传统体育的结构与形态,揭示传统体育文化如何经过挑选、包装转化成旅游产品或者商品。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旅游场域中展演的传统体育是穿着“原生态”外衣重构 的“新传统”,基于游客消费需求,在民族精英的主导下部分成为了旅游从业者的当地人参与了对传统体育的重构与发明,“新传统体育”不仅满足了游客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想象,也重构着当地的文化生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困境与出路: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对外 译介传播研究
    白蓝
    2018 (3):  65-69.  doi: 10.15942/j.jcsu.2018.03.011
    摘要 ( 974 )   PDF(1063KB) ( 1801 )  

    以民族体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民族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译介困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外译工作缺乏专业翻译人才,民族体育文化外译作品的数量较少,译介的方式缺乏多样性,译介的内容单一。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体育文化译介应构建翻译人才体系,建设人才队伍;重视民族体育文化译介的“语境”转换,拓宽传播的文化路径;打破民族体育文化对外传播译介的“壁垒”,降低传播的文化门槛;优化民族体育文化译介传播的内容体系等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李力研体育哲学思想内涵探析
    李金锁,刘欣然,黄亚玲
    2018 (3):  70-75.  doi: 10.15942/j.jcsu.2018.03.012
    摘要 ( 896 )   PDF(1068KB) ( 1599 )  

    对李力研先生的体育哲学思想进行梳理,首先从体育的思维谱系入手,解释世界中的体育价值;其次,在体育的历史线索中,描绘出体育历史流变的文化图景;第三,在体育的哲学内涵中,阐明体育是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最后,在体育的自然人化中,追溯体育与人的自然本性联系,体育是拯救人类生命的一剂解药。将体育的纯然本原、存在价值和实践意义,都引向生命发展的自然要求中,体育在思想纯化过程中,成为人生命自然化的有益补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冠军庆典与空难悼念的仪式解读 ——基于莱斯特城和沙佩科恩俱乐部事件
    梁斌,夏忠梁
    2018 (3):  76-80.  doi: 10.15942/j.jcsu.2018.03.013
    摘要 ( 640 )   PDF(1047KB) ( 1525 )  

    本文从仪式的角度对莱斯特城夺冠庆典和沙佩科恩空难悼念进行分析。以涂尔干的表现仪式和禳解仪式分别解构庆典和悼念过程,揭示两个仪式过程的社会性和神圣性本质。两个仪式是由符号组成的象征性系统,符号组合形成的“合一的表意单元”体现了双轴关系,文本与伴随文本的结合体饱含着俱乐部社会文化的各种讯息,拥有同一文本身份的足球人群共享统一的“文化代码”,关于俱乐部的共时性事件和历时性集体记忆在无限衍义的作用下不断扩展着意指关系网络的内容。夺冠庆典和空难悼念仪式复盘了传统仪式形式、内容、功能和精神的特点,具有集体意识与认同的心理回溯及重构功能。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体育的各种庆典和悼念仪式呈现了世俗化发展,对相关仪式学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认识体育本质和发挥体育社会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
    身体认知论视野下的运动学习实践
    殷治国,王林,范运祥
    2018 (3):  81-87.  doi: 10.15942/j.jcsu.2018.03.014
    摘要 ( 724 )   PDF(1076KB) ( 1696 )  

    为探寻身心同在、“我”与世界融合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运动学习之道,文章以身体认知论为理论依据,结合运动学习实践的本质特点,归纳身体认知论中强调身体的主体性、整体性以及认知场联系性的主要内涵;提出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借鉴身体认知论的思想,重视“身体的触觉”“身体的外展”以及“身体的虚拟”的身体认知作用,构建身体认知与运动学习实践的融合模式;探讨了在运动学习实践中,培养运动员或学生的运动本体感觉、身体创造力与审美能力以及注重身心合一的身体认知场联系性的三条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决定动机与运动亲反社会行为关系: 运动道德推脱的中介效应
    夏俊丽
    2018 (3):  88-93.  doi: 10.15942/j.jcsu.2018.03.015
    摘要 ( 793 )   PDF(1120KB) ( 1817 )  

    为考察我国运动员自我决定动机对运动亲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采用运动行为控制量表、运动道德推脱量表和运动亲反社会行为量表对203名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主动机可以正向预测运动亲社会行为,受控动机可以正向预测运动道德推脱和运动反社会行为;(2)运动道德推脱在受控动机和运动反社会行为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受控动机既可以直接影响运动反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运动道德推脱对运动反社会行为产生间接效应。结果提示,在对我国运动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应注重对运动员自主动机的培养,减少受控动机的塑造以及降低运动员的运动道德推脱水平,这将有助于增加运动员的运动亲社会行为,减少运动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道德判断的研究述评
    王栋,陈作松
    2018 (3):  94-101.  doi: 10.15942/j.jcsu.2018.03.016
    摘要 ( 591 )   PDF(1094KB) ( 1456 )  

    运动道德判断是运动员实施运动道德行为前的重要心理过程,对运动员的运动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运动道德判断测量的演变与发展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影响因素以及运动道德判断与运动道德行为关系进行了总结与述评,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运动道德判断的研究,从而为提高和加强我国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未来该领域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加强运动道德判断测量工具的本土化研制,丰富和完善运动道德判断的测量;(2)明确已有影响因素与运动道德判断的关系,探索更广泛的影响变量及作用机制;(3)重视不同指向的运动亲反社会行为,细化运动道德判断与不同指向运动亲反社会行为的关系;(4)丰富运动道德判断的研究范式,强化纵向及干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水平教练员组织支持研究:基于实然与 应然的二维视角
    仇飞云,刘兵
    2018 (3):  102-107.  doi: 10.15942/j.jcsu.2018.03.017
    摘要 ( 647 )   PDF(1072KB) ( 1579 )  

    社会改革背景下,竞技体育组织内外环境发生着深刻变革,组织支持内涵、外延的变化必然对高水平教练员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本文以组织支持理论为基础,基于实然与应然的二维视角探讨高水平教练员组织支持的现状、困惑以及构建路径。研究认为:对原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路径依赖造成教练员制度支持的矛盾与冲突;心理资本水平低下是教练员创新支持困惑与失衡的根源;传统价值观的弱化造成教练员情感支持的错位与缺失。以Rhoades & Eisenberger的元研究为基本分析框架,提出建议:从构建教练员绩效管理体系去形成组织支持建设的外在动力;从提高教练员工作自主性去激励其内在驱动力;从培养教练员主动创新的意识去实现教练员组织支持的发展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训练与竞赛
    运动训练方法历史演进的几个问题综述
    杨群茹,刘建和
    2018 (3):  108-113.  doi: 10.15942/j.jcsu.2018.03.018
    摘要 ( 1034 )   PDF(1067KB) ( 1786 )  

    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运动训练方法的概念进行辨析后讨论了运动训练方法历史分期与理论研究缺乏的问题;对运动训练方法演进进行了展望:运动训练方法的产生植根于对“人”的认识;医学的发展构成了运动训练方法的生物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保证了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许昕对阵水谷隼双方发球、接发球组合 落点特征及效果分析
    张园月,王艳,李荣芝,钟飞
    2018 (3):  114-120.  doi: 10.15942/j.jcsu.2018.03.019
    摘要 ( 649 )   PDF(1145KB) ( 1700 )  

    运用文献资料法、组合落点记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许昕和水谷隼在2009年至2016年间交手的13场重要比赛进行技术分析,揭示双方发球、接发球组合落点的特征及效果。研究表明:许昕发球至2、5号位时优势明显;发球轮中出现组合落点2-9时许昕第3拍形成有效进攻比例最高;水谷隼接发球集中针对许昕在反手位的弱势。水谷隼发球的落点主要以台内短球为主,配合半出台球,穿插偷袭底线长球;出现组合落点6-9、5-9、3-3时水谷隼失分情况较为普遍,是比赛中的弱势;许昕接发球使用反手拧拉技术至9号位优势较明显,使用正手控制技术失分较多。整体来看许昕在比赛中反手位得分均低于正手位和侧身位,逐渐显现正、反手实力不均衡的势态。建议:许昕发球轮第3拍时提前防范1、6、7、9号位,强化组合落点5-9、2-1的训练;掌握接发球轮组合落点6-9、5-9、3-3时水谷隼的击球模式;强化反手相持能力,优化直拍横打技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市20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发展现状研究
    李媛媛
    2018 (3):  121-126.  doi: 10.15942/j.jcsu.2018.03.020
    摘要 ( 928 )   PDF(1068KB) ( 1574 )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市20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数量变化、分布状况、主要类型、开展的主要运动项目、依托单位、收费及师资等情况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并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明确界定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性质和职能,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对俱乐部实行分级管理,理清和依托单位的关系;建立完善的评估激励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使资金来源多元化;加大宣传力度,保持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健康持续发展等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地址:中国 · 四川省成都市体院路2号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095371 E-mail:cdtyxb1960@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